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计划在文莱外海2000公顷的海域,建设133个网箱,养殖水体达87万立方米左右,现已投放并养殖23个网箱。图为员工正在开展新建网箱挂网作业。
本报记者 李湘萍 李宇宁 文/图
“中国已成为文莱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恒逸文莱石化、‘广西-文莱经济走廊’两大旗舰合作项目顺利推进。”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文莱前夕,在署名文章中这样提到。
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与文莱“2035宏愿”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相对应,正为双方带来新希望、新机遇。
8月,广西日报“走东盟万里 看丝路画卷”采访报道组走进文莱,探寻“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发展轨迹,捕捉广西建设者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采,看到这个被认为“富得流油”的国度,正在努力改变以油气为主的单一经济体现状,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驶向蔚蓝海
好水好港好扬帆
8月15日上午,记者从摩拉港乘快艇出海。浩瀚无垠的海上,快艇乘风破浪,直奔文莱的广西企业。
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的内湾和外海网箱养殖场。这个于2016年启动的渔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广西-文莱经济走廊”的第一个落地项目。
“选择在文莱建海外基地,是因为这里政治稳定、经济良好,零污染的辽阔海域更是渔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优越条件。”海世通董事长刘西磊站在快艇上,指着前方整齐划一、连绵成片的网箱说,“那是我们的内湾网箱养殖基地,10公顷的海域里,计划设置900个网箱,现在已完成128个。在外海,我们申请到2000公顷的用海面积,养殖水体达到87万立方米左右。”
在离岸10公里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记者跨下快艇,站在网箱的管道上,如履平地。“快看,鹅颈藤壶!”刘西磊指着附着在网箱边上的一种海洋生物兴奋地告诉我们:“鹅颈藤壶被誉为‘海上冬虫夏草’,肉质鲜美,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它的出现说明这片海域的水质非常好。好水才能养好鱼啊。”
海世通生产的鱼供应给文莱王室,成为国宴上的佳肴;此外还加工成品养殖鱼,出口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填补了文莱品质鱼在国际水产市场的空白。
文莱的这片海域,不仅有好水,还有地理位置极佳的港口——摩拉港,文莱唯一的公共深水港口,也是文莱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目前文莱除油气资源外90%的进出口货物均途经摩拉港。
“我们于2017年2月开始管理摩拉港的集装箱码头,2018年7月开始管理摩拉港通用码头,至此实现了对摩拉港的全面管理。”8月16日,站在岸线长861米的码头上,文莱摩拉港有限公司总调度室主任夏福祥告诉记者,该公司由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港集团”)与文莱达鲁萨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它标志着“广西-文莱经济走廊”的旗舰项目顺利落地。
记者看向码头左前方,一艘远洋巨轮在卸载完货物后,正缓缓驶离港口。夏福祥介绍,公司着力提升港口软硬件条件,同时借助北港集团的经验优势,积极引入“港-产-园”协同发展模式,配合“文莱特色的自贸区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到此投资,进一步促进文莱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经济转型发展。
目前,摩拉港有集装箱航线7条,通达中国宁波、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东西部主要港口。根据东南亚区域相关船舶公司的效率报告,摩拉港码头作业效率从2017年7月开始超过马来西亚民都鲁港,跃居加里曼丹岛北部码头第一位。
共建一道廊
共商共享共圆梦
8月15日下午,记者随广西瑞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入文莱最高建筑财政与经济部大楼,了解“瑞安(文莱)全球清真食品、香料贸易运营中心”项目的合作进展情况。这是“广西-文莱经济走廊”框架下的又一重要项目。
“目前广西肉桂种植面积、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八角产量占全国90%左右,但要把这些香料销往国际市场并不容易。”瑞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润生举例,将肉桂、八角出口日本,进口国要求检测的项目多达200多项,成本太高。如果引进文莱全球清真食品认证系统及中检溯源绿色健康食品全球认证系统,打造“清真食品”品牌,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此外,文莱拥有成熟的加工技术和发达的香料国际销售网络,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我们的合作协议已获得文莱苏丹哈桑纳尔正式批准。”刘润生说,合作逐步升级,由原先的香料加工与贸易提升至全球清真绿色健康食品全产业链的全方位合作,将从研发、种植、加工、认证、销售、物流、金融服务等各环节,对广西及东南亚的100多种香料进行全产业链综合开发,共同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高端清真品牌产品。
站在中国-文莱香料加工与贸易全球运营中心所在地的宽阔厂房里,刘润生对把项目做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互利共赢的中国(广西)-文莱样本,表现出很强的信心。
在文莱采访,记者能真切感受到,经过近5年的发展,“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已从概念落到实地项目,多点开花,多处结果,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文莱摩拉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永威向记者讲述了最初港口交接时的情景:离指定交接时间不到12个小时,前一任管理者仍未完全移交相关港口信息。中方当即决定,13名中方员工除一名留守大本营之外,其余全部下到码头,分组带领文莱员工,手举电筒,一个个箱号核对,手工录入信息,抢在天亮前清点完毕,按时完成交接任务。
也正是这种务实、负责、高效的工作作风,打动了文莱矿务局前副局长法基拉·雅新。这位从2006年就在码头基层开启职业生涯的文莱本土员工,熟悉码头的每一个工种,对摩拉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更高的期许。当他了解到中方对摩拉港的管理目标是打造成“更为智能、更为现代、更为绿色环保、更为国际化”的区域枢纽港时,欣然加盟摩拉港管理团队出任公司副总。他认为,自己曾经对摩拉港寄托的梦想,可以通过和中方的共同努力去实现。
携手齐开拓
同心同力同繁荣
海世通文莱公司目前共有33名员工,分别来自中国、文莱、孟加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刘西磊说:“‘一带一路’建设让我们走得更远,也让我们与世界联系更紧密。”
文莱大学毕业的李皮卡是位20岁出头的文莱姑娘,因实习表现优秀,毕业后留在了海世通工作。今年10月,她将被公司派往广西高校深造,她对此很是期待。
海世通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当地的养殖户提供鱼苗和养殖技术培训。为了培育出适合文莱海域的鱼苗,海世通联合科研单位,共同建设中国-文莱水产科技联合研究中心,开展海水养殖鱼的种质资源保存、选育、育种、品种改良、良种规模化繁育等研究。
2017年,海世通成为文莱第一家持续并大规模实现苗种繁育的企业,改变了文莱海水鱼养殖依靠鱼苗进口的历史,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在充分发挥专业化港口经营管理经验优势的同时,也注重为当地培养港口相关专业人才。”摩拉港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何婧钦表示,公司90%以上雇员为文莱当地员工,因此项目由单纯的资金输出提升为资金、管理以及专业技术的多层次输出,实现了中资企业海外投资质的飞跃,获得了合作方的欢迎和认可。
“‘一带一路’建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法基拉说,中国企业到文莱投资,带来新产业、新知识、新理念、新岗位。他希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点之一的广西北部湾,能在“一带一路”带动下,与文莱连成“一条线”,开展更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