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玲、封晓天
“外面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然而父亲还在村里过着看天吃饭的日子,我们一家的穷帽子还没摘,就想着回乡干点什么。”2018年,23岁的吴永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容县灵山镇六良村。在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合力扶助下,吴永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种植食用菇,走上了奋发图强的创业道路。
吴永振(右)检查营养袋接种生长情况
吴永振大学学习的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回到家乡正好有用武之地。经过勘查,吴永振把创业基地选在了六良村村委会旁边。这两亩多的土地涉及六良、六泉两个村10多户村民,如何顺利地把土地租下来,成了吴永振创业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
正当吴永振左右为难之际,六良村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主动召集相关村民开会,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帮助吴永振把土地租了下来。经过市场调查,吴永振决定首先引种形状小巧、味道鲜美的姬菇。他向亲戚朋友借了2万多元,帮扶干部又帮他争取到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款。
有了启动资金,吴永振自己用竹竿搭建遮阳棚,购买母种后再扩大繁殖菌种,尽量节约成本。2018年,吴永振的基地产值达10万多元,自强创业增收的第一步算是走稳了。“从租赁土地到争取项目资金,从技术指导到产品销售,扶贫干部每一次都大力支持我。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现在估计还在摸索阶段。”吴永振感慨地说。
吴永振(中)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检查食用菌种培养情况
今年,吴永振获得了大学生创业贷款10万元和基础建设改造项目资金5万元,再加上再自筹经费5万元,充足的资金令他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通过多方考察,吴永振针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成功培育种植了秀珍菇和草菇。他的食用菇基地采用搭架分层、立体种植的模式,种植面积已达2800平方米,并吸纳了2名贫困户到基地务工。
在发展食用菇种植过程中,吴永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技术层面。他充分发挥大学时学到的专业知识,扎实推进无菌育种,围绕菌种污染率控制这一核心,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接着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不断探索尝试,逐步积累经验,牢牢控制住菌种的污染率,提高了食用菇的品质和规模生产的效率。“扶贫干部让我专心搞好技术攻关,他们帮助我联系本地超市和电商平台,基地的产品不愁销路。”吴永振笑着说。
吴永振正忙着改造种植基地的遮阳棚
眼下,吴永振正忙着推进种植基地的遮阳棚改造升级,用涂锌管替换竹竿,安装吊挂微喷系统。在吴永振看来,知识才是真正的“脱贫良方”。他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发展产业的力量,争取今年实现脱贫目标。
“吴永振是有知识、有拼劲的大学生,扶持吴永振创业,不仅要扶助他们家实现脱贫摘帽,还要把吴永振的种植基地建成扶贫阵地,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六良村驻村扶贫工作组干部梁世彩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