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莫 迪 通讯员 覃德亮
走进中信大锰,从壮观的露天矿山到地下200米矿井,从生产工艺优良的电解金属锰车间到装备水平一流的电解二氧化锰车间,从矿山采掘的一线“穿越”到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恒温恒湿防尘全封闭车间,锰的采、选、深加工各生产流程一派繁忙、热火朝天。
在这里,囊括了全球最长的锰产业链和最丰富的锰系产品线。谁曾想,这个如今风生水起的世界锰业生产基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步履蹒跚”、发展滞缓,直到它迎来了一位敢闯敢拼、勇于开拓的带头人——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维健。
从容县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李维健,1982年从沈阳黄金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条件艰苦、地处边境的大新锰矿工作,从此与锰结缘。
扎根基层锰业,一干就是30多个春秋,李维健也从一名普通的基层技术员成长为广西十佳企业家、中国钢铁工业劳模、全国优秀企业家、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将一个上世纪末销售收入不到2000万元、濒临倒闭的粗放型矿山企业,发展成为生产锰系新能源材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锰业龙头企业、香港主板上市企业——中信大锰。
中信大锰的亮丽“名片”令人惊叹:锰矿开采能力亚洲第一、电解金属锰产能全球第二、锰酸锂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电解二氧化锰产能2019年底也有望跃居全球第一。
“在1999年之前,大新锰矿虽然资源丰富,但只有初级的采、选矿,企业利润仅有32.5万元。矿山的希望在哪里?职工的出路在哪里?”李维健回忆当年的艰苦创业,仍是感叹不已:“我们最终意识到,只有依靠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才能将广西的锰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于是,1999年企业上马了第一个深加工项目——生产硫酸锰。
当年,为了筹集上千万的投资,李维健给财务部门制定了“非常”措施:凡是收缴来的承兑汇票,一律用夹子夹起来,谁也不许动。项目建设工期紧,李维健和工人在工地上一起干,摸爬滚打、睡工地,有时一个多月都不回家一趟……2000年春节一过,硫酸锰项目终于投产,接着是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锰、锰酸锂、三元材料……一个个锰精深加工产品如同芝麻开花一般,一条全球最长的锰产业链条,开始在李维健的手里“舞动”起来。
当初决定要上电解二氧化锰项目之后,为了邀请全国著名锰业专家李同庆“出山”进行技术指导,李维健带领团队三赴湖南湘潭登门邀请。他求贤若渴的态度以及广西锰业的广阔前景,让李同庆深受感动并同意加盟,随着人才的不断引进,也助力广西的电解二氧化锰产业迎来大发展。李维健非常清楚人才对于实体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在我们中信大锰,就有5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这在锰行业是绝无仅有的,这些领军人才也是我们成为锰业龙头企业的关键。”
同时,在边境地区成长起来的李维健,也深知矿地和谐对边境民族地区稳定及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今产业扶贫成为李维健力推的一项工作,他在各生产基地均成立了扶贫车间,安置矿区周边的困难群众。他发起成立“广西布康扶助发展基金会”,专注于助学、扶贫等领域,辐射矿区周边社区,得到了职工和群众的高度认可。
“今年是我们矿山开采生产60周年、开启深加工的二次创业20周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广西锰产业打造为全球一流的产业集群。”李维健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