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云锋 通讯员 覃家福 苏坚发
走进灵山县那隆镇中安村,集养牛场、牧草场、百香果园于一体,占地30多亩的立体种养循环经济产业园,在丘陵丛岭中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
“我们打算再整合20万元,进一步扩大养牛场规模,与奶水牛龙头企业合作,力争村集体经济收入再上一个台阶。”驻村第一书记陈海明乐呵呵地介绍。2018年,该村整合35万元资金发展生态牛养殖产业,仅肉牛销售收入就达23万元,推动集体经济收入由2017年的3.4万元跃升到27万元。
去年以来,灵山县摸清全县404个村的“家底”,根据各村“资金、资产、资源”的“强、中、弱”,分类施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鼓实村级“钱袋子”。
“先进村”:深挖优势,自主发展
“扶贫车间不仅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解决100多名群众的就业问题。”旧州镇教马村第一书记朱凯告诉记者。
该村利用人力资源丰足、群众就近就业意愿强等特点,通过“土地+资金”入股的模式,建成占地面积2亩、规划4条以上生产线的“扶贫车间”,村委摇身变“股东”,2018年实现分红8万元。同时,还通过盘活村委固定资产、购置厂房出租等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以前的5万元增加到11万元。
针对“三资”基础比较好的“先进村”,灵山县着力引导“宜商则商”“宜种则种”,从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各村深入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乡村旅游、基层党建等现场观摩教学点、示范基地40个,全县共有34个村收入达10万元以上、占8.42%。
“中等村”:村企合作,共赢发展
“以前试过养鸡、养猪都不成功,通过与园丰牧业合作,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倍,实现总收入超8万元。”檀圩镇石球湖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增积回忆起打拼的历程,甚是感慨。该村整合40多万元,异地建设养殖基地出租给园丰牧业,2018年为村级集体经济新增收入4.12万。
该县针对有一定资源、积累一定资金,适合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但技术欠缺、管理不畅、市场销路不稳定的“中等村”,推动实行村企联办、技术扶持和订单合作等模式,构建“以企带村、以村托企、村企共赢”的格局。全县有80家企业带动发展生猪养殖、奶水牛养殖、百香果种植等本土特色种养殖产业,有129个村收入达5万元以上、占31.93%。
“后进村”:村村联营,抱团发展
“19元1斤,每人限购2斤,超过2斤的按26元1斤销售。”近日,佛子镇新塘村小龙虾“澄龙稻虾”刷亮微信朋友圈,作为全县首个小龙虾规模养殖基地,由于供不应求,只能限购。
自去年以来,该县推动11个村投入110万元与企业合作,分期养殖“澄龙稻虾”300多亩,经营、管理和生产均由企业承担,所得收益采取5:5比例分成,各村保底分成1万元,不足部分由企业承担,10年后由企业按照入股比例折算退回本金。
该县针对“三资”全无等“家底清白”的空壳村和“三资”“三缺一”等“一穷二白”的薄弱村,采取“企业支持+先进带后进+抱团壮大”等多方联动联营模式,推动联合开发资源、联合整合资金和联合管理资产,实现跨地域抱团发展。去年,全县整合3560多万元联合发展“澄龙稻虾”养殖、生态牛养殖等8大产业,共“消灭”零收入的“空壳村”52个、收入不足2万元的“薄弱村”201个,实现各村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
“今年2月,我们已经新增财政支持资金2500万元,推动99个村与龙头企业联合发展特色产业。”灵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明宇表示。
下一步,该县还计划从政策倾斜和防范风险等方面上发力,力争年内60%的村实现收入5万元以上,进一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