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南宁市江南区:村里有了“排头兵” 脱贫有了“领头雁”

人民网2019-04-28 17:30:46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地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广大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接触最频繁,联系最紧密,是落实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最关键的最后一公里,是消灭贫困的“排头兵”。

  有的基层干部还“身先士卒”,当起“领头雁”,亲自发展扶贫产业并获得成功,让群众看在眼里、信在心里,从而手把手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把贫困户当亲人 “排头兵”助力大翻身

  一年前,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那廊村圩上坡的莫建清,一家四口还挤在简易搭建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危房里,家徒四壁,而墙壁还四处漏风,真正的一贫如洗、一无所有。

南宁市江南区:村里有了“排头兵” 脱贫有了“领头雁”

莫建清家以前的住房

  “当我第一次来到老莫家,我流眼泪了。”军人出身的朱成刚谈起莫建清以前的状况,心里依然不平静。“我想任何一个稍微有点爱心的人,看到那样的生存环境,不说像我一样流泪,至少也会心发酸。”

  2018年6月,朱成刚作为对口扶贫干部,对莫建清一家进行帮扶。“我当时下定决心,一定要帮这户家庭打个翻身仗!”

  63岁的莫建清曾经因中风左半身瘫痪,经过兜底保障支持的治疗有所好转,但仍无甚劳动能力。他的妻子虽然只有30多岁,但是患有轻度智障,劳动能力低弱;两个孩子一个四岁,另一个还在上初中。

  情况万般棘手,但朱成刚章法不乱。“像老莫家这样的特困家庭,必须把解决当前的现实困难和和长远问题结合起来,制定非常具体、详细的脱贫计划。”朱成刚说,“当前的现实问题,首先要进行危旧房改造,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改善居家环境,然后再想办法使其实现基本的自力更生。”

  计划妥当,朱成刚从易到难、分步实施帮扶。跟踪落实养老金、申请危房改造资金、修建新房……对莫建清一家的帮扶工作稳扎稳打地开展。

  解决老问题,新问题也随之出现。“危房改造只负责建好房子,通水通电,但不包括添置家具家电等生活用品。”朱成刚早就把老莫一家当成亲人,所以各方面的问题都想得周到。

  在开始实施帮扶时,朱成刚就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把莫建清家的状况发布出来,引发包括战友在内的朋友踊跃捐钱捐物。在危房改造过程中,朱成刚也不断地将进展分享到朋友圈。“其实很多朋友都有回馈社会的想法,只是没找到觉得合适的方式,我这样做是提供一个渠道,也让大家看到状况在切切实实地发生变化,坚定朋友们一起帮扶的信心。”

南宁市江南区:村里有了“排头兵” 脱贫有了“领头雁”

莫建清家新房内景

  朱成刚通过朋友“圈”来爱心捐助,莫建清新家的家具家电乃至生活必需品都有了着落,床、被子、衣服、衣柜、桌椅、电视机、电饭锅……

  “现在什么都有了,连装衣服的柜子都帮我买好了,我做梦也想不到幸福会来得那么快。”莫建清太高兴了,也非常感激。“特别是住进了新房子,不然哪一天旧房子塌下来,我们连性命都难保。党组织、政府和干部、爱心人士实实在在帮了我家!”

  这只是朱成刚帮扶计划的开始。为了让劳动力低弱的老莫家有收入来源,朱成刚费了不少周折,终于打听到一个“闲差事”——江西镇人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帮工。“因为老莫和妻子都没有多大的劳动能力,所以他们在基地的工作只是简单的看护帮工,两个人一个月收入大概一千元。”

  在朱成刚看来,安排老莫和妻子就业,既有开辟家庭收入来源的作用,更有激发内生动力的意义。“让他们知道,付出适当的劳动,才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样有助于杜绝‘等靠要’思想。”朱成刚意味深长地说。

  朱成刚深知,老莫家的希望在两个孩子身上。“帮扶老莫家最根本的还是鼓励、扶持他的两个孩子好好读书。等孩子都中专或大专毕业并顺利就业,老莫家才算真正翻身了。这是长远之计、治本之策,也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如今,朱成刚把老莫家两个孩子的学业问题放在第一位。最近,他正忙着为老莫家即将初中毕业的大女儿联系一家中专。“虽然她的学习成绩很不好,但也不能初中毕业就算了,读个中专学点技术,以后就业会更有保障一些。”朱成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老莫家离真正脱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朱成刚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把脱贫攻坚当事业干,把贫困户当亲人。他的帮扶做法,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其他驻村队员、帮扶责任人纷纷效仿。”南宁市江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郭超前说。

  “鸽”书记勇立潮头 热心担道助脱贫

  “咕咕……咕咕……”走在江南区江西镇同宁村的各个村屯里,不时听到鸽子的叫唤声此起彼伏。

  说不清到底是谁家最先养鸽子的,但是通过养鸽子给村里带来脱贫致富希望的,村里人都首推“鸽书记”——同宁村团支部书记许国增。

  2012年之前,许国增还不是村民口里的“鸽书记”,只是千千万万的打工仔之一。“高中毕业就去深圳打工,工资不高,每年还回不了几次家,每次来回也赶上节假日,往返车费都花费很多。”回首过去,许国增感慨良多。

  2012年,许国增返乡建设养鸽厂开始创业,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国增开始只凭一股干劲往前冲,对养殖技术、风险防范措施掌握不到位,没能抵抗2014年的禽流感。“1800对种鸽死了差不多一半,养鸽场几乎要倒闭,感觉天都要塌了!”

  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扶持下,许国增免费得到了疫苗和技术指导,通过积极探索,攻克难关,他的养鸽场从原先的人工喂养模式逐渐转变为孵化半自动化、喂料全自动化养殖模式。“我现在已经有了比较过硬的养鸽独家食料配方和养殖技术。”许国增说。

  “没几年他家就起了房、买了车,村里好多人都心动了。”同宁村贫困户许国锋说。一时间,许国增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他养鸽致富的过程,村民都看在眼里,也心生向往。

  “一个人富不叫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看着村里众多的贫困户,已当上村里团支书的许国增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点燃了创业带富的激情。

  许国增迅速行动起来。首先,他积极组织发动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自己的养鸽场清理鸽粪、打扫卫生,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许国增不仅想方设法给贫困户增加收入,还积极传授养鸽技术。“在他那里打工,一年下来也有近2万元的收入,而且可以‘实战’学习养殖技术,有不明白的可以马上问,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我。”才一年多,在许国增养鸽场工作的许国锋就掌握了养鸽子的技术。

  此外,依托团支部,许国增从广东邀请养鸽专业人员到同宁村讲课,带养殖户去外地的养殖场交流学习,并定期组织养殖户分享技术。

  自己养鸽,需要建设养鸽场。“修建养鸽场和购买必要设备的成本,需要10万至15万元。”村里有养鸽意愿的贫困户为此犯了愁。

  “鸽书记”许国增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扶持政策,并组织村团支部干部以“一对一”的形式,帮助大伙成功申请小额扶贫贷款或贴息贷款,解决村民自建养鸽场的资金问题。

南宁市江南区:村里有了“排头兵” 脱贫有了“领头雁”

许国锋养鸽场里的鸽子下蛋了

  在“鸽书记”的帮助下,许国锋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并与其大哥许国良合伙,建成了自己的养鸽场。“肉鸽养殖见效快,一对肉鸽一次下蛋2枚,孵化后25天乳鸽就可以出栏。只要管理得好,脱贫肯定没问题。”许国增积极地鼓励许国锋。

  “村里的养鸽户每月每1000对鸽子可以增加万元以上的收入。”许国增自豪地说。如今,许国锋每天都在自己的养鸽场里不亦乐乎地忙前忙后,“脱贫应该不成问题了”。

  在“鸽书记”的引领下,同宁村里的肉鸽养殖户已经有30多户,很多贫困户都觉得自己脱贫有了希望。

  “鸽书记”担道义的精神,感染了同宁村妇女主任、养鸽大户之一覃海娟。

南宁市江南区:村里有了“排头兵” 脱贫有了“领头雁”

覃海娟喂养肉鸽

  覃海娟夫妇通过自身努力发展肉鸽养殖,在同宁村,尤其是在妇女心目中,也颇有影响力。目前,覃海娟已带动包括3户贫困户在内的30户村民养殖肉鸽,其中,带动的妇女有60人。他们共养殖肉鸽8万余羽,月出栏2万余羽,每户年纯收入都有8万元。2016年,覃海娟带动的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覃海娟还带动妇女种植芒果、坚果、珍珠李、百香果等。

  在“领头雁”的带领下,同宁村正稳步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完)

阅读
 
编辑:骆秋妤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