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有声有色搞产业 不等不靠干起来

广西日报2019-04-02 08:50:43

有声有色搞产业 不等不靠干起来

2018年3月2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刚刚履新广西,首次调研便来到深度贫困村百色市德保县燕峒乡巴龙村,看望慰问当地干部群众。本报记者 黄克/摄

  本报记者 陈贻泽 魏 恒

  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习近平

  沿着蜿蜒的山路,汽车驶离百色市德保县城约半小时,蓝天白云下,那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若隐若现。

  去年3月2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刚刚履新广西,首次调研便来到深度贫困村燕峒乡巴龙村,强调做好脱贫工作,“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一年来,巴龙村按照鹿心社的要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全村旧貌换新颜。

  “我们巴龙村脱贫啦!”难抑喜悦之情的乡亲们,前不久给鹿心社写了一封信,并附上照片,报告村里的新变化。

  很快他们就收到了鹿心社回信:“我打心底为你们高兴。你们不等不靠,把烤烟、柑橘等特色产业搞得有声有色,还主动弘扬文明新风,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为全区贫困村发展树立了榜样。”

  面对闻讯而来的记者,聊起村里的“脱贫经”,村民们满脸自豪。

  不等不靠干起来

  “鹿书记进屋后先不坐,而是里里外外转了一圈,揭开锅盖看吃得好不好,摸摸床铺看睡得暖不暖。”回忆起一年前的情景,村民黄国讨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时远远看到鹿心社走来,他热情地把客人迎进自家整洁明亮的楼房,充满自信地说:“现在家里还是水泥地,等我再干几年,就能铺上地板砖了。”

  “看到你精神头很足、很乐观,我很高兴。”鹿心社勉励道,“等你挣更多钱,把房子重新装修好了,日子过得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你。”

  对此,黄国讨一直铭记在心。去年他种的10亩烤烟卖了个好价钱,加上平时出去做点建筑散工,又当上村里的保洁员,一年下来收入比较可观,于是铺上了地板砖,添置了新家具,家里更亮堂了。他计划再租些田地,继续扩大烤烟种植面积。“现在有了好政策,关键要靠自己努力干。”黄国讨说。

  勤劳的双手就是“摇钱树”。村民黄初盘家种了7亩烤烟,一年算下来有2万多元收入。许有宽家去年多养了4头牛,已经把一层的房子加盖到了三层。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踏实干才有好日子。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巴龙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建海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去年村里共有47户农户种了986亩烤烟,其中19户是贫困户。一年下来,全村烤烟产值超200万元,一亩地能挣3746元,除去本钱,一亩净收入3050元。“原来个别村民还有‘等靠要’思想,现在看到大家都富起来,也坐不住了。”

  特色产业壮起来

  去年那次德保之行,鹿心社还考察了广西百乐德柑橘产业核心示范区。他对当地负责同志说,产业扶贫靠各家各户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大力引进有技术、有实力的现代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企业与贫困群众互利共赢。

  受到启发的巴龙村人,尝试引进龙头企业,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去年,百乐德公司和村里的合作社合作,种了2720亩柑橘。

  规模种植离不开土地流转。村民黄丕觉家有8亩地,一直都是种植玉米,每亩年收入400元,起初他有些担心:“把土地租给一个公司,是不是可靠?租金有没有保障?”

  “我们村干部三番五次上门给他做思想工作,又带他到公司实地参观了解情况,慢慢地消除了他的疑虑。”黄建海说。

  如今,百乐德柑橘产业核心示范区已覆盖燕峒乡巴龙片区和古桃片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采取多种模式助力脱贫——

  土地流转。前三年公司租赁农民田地,分别支付每亩400-700元不等的地租。到第四年果树挂果后不再支付地租,而是改以土地入股,按每亩产量20%直接分红,预计年人均纯收入提高1200-2000元。

  资金入股。基地利用贷资入股帮扶资金800万元、深圳帮扶资金400万元扩大生产,每年给无产业贫困户固定分红,目前共接纳全县360户贫困户入股分红,每户年均获利3500元。

  务工增收。每年吸纳10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到示范区务工,每人每天薪酬80元。

  示范引领。基地年均统一输出苗木20多万株,助推田东、田阳、德保等县的8个乡(镇)30多个村屯脐橙产业规范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县及村屯群众种植水果。

  据了解,光巴龙村就有80多人到示范区务工,一个人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村民李荣华过去靠种玉米、打零工为生,如今成为公司固定员工,收入一下稳定了。

  这只是全区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广西制定有扶贫任务县(市、区)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遴选出78个特色产业,推动县级确定“5+2”主导产业,村级确定“3+1”主导产业,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予以支持。各地立足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逐步探索出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产业扶贫之路。

  “把产业搞起来,还真是个实在事。”巴龙村村民把切身体会写到了信中,“我们现在尝到了甜头,今年又准备流转一些土地,把规模搞得更大。搞好了不比到外面打工差。”

  精神生活美起来

  记者一年多来两次走访巴龙村,发现最直观的变化还有村容村貌:道路硬化了,水干净了,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场所,装了太阳能路灯,小孩玩耍的地方有了,老人唱歌跳舞的地方也有了。“大家的生活更有滋味了,感觉好像生活在公园里面一样。”村民黄乐记说。

  正在改变的还有巴龙村人的精神面貌。群众收入增加了,文明意识也提高了,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

  去年8月,巴龙村村委会主任黄振科的孙子百日,按照习俗原本是要摆酒热闹一番,但最终没摆。“我是红白理事会的成员,要带好头,希望大家向我看齐。”黄振科说,“当时有些村民不理解,我就跟大家说,请客不是什么坏事,但今天我请客,明天他请客,请来请去没完没了,搞成攀比、搞成负担了。”

  此外,村里还专门举办了“五美户”评选活动,选出村里的“最美媳妇”“最美婆婆”“最美致富带头人”“最美乡贤”“最美自富户”,把他们的照片贴在宣传栏上,让大伙学习。燕峒乡党委书记潘高望说:“这些举措虽小,但背后主动弘扬文明新风的用心不小。”

  对于巴龙村脱贫的喜讯和乡亲们付出的努力,鹿心社予以热烈回应。他在回信中写到——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挂念广西贫困群众,叮嘱我们要让老区和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事关广西发展全局的大事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就你们所在的大石山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优惠帮助政策,为大伙儿脱贫致富想了很多办法。”

  “贫困群众都应该像你们一样,与党委、政府齐心协力,共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我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下,乡亲们依靠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把巴龙村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为建设壮美广西增光添彩。”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当地干部群众聚在村头的大榕树下,细细品味鹿心社的回信。大伙争先恐后地说:“鹿书记为我们加油鼓劲,我们一定不辜负期望,争取把巴龙建设得更好,让更多人知道巴龙,来到巴龙,喜欢巴龙。”

阅读
 
编辑:骆秋妤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