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保护青山绿水换来“南宁蓝”常驻 南宁向全国分享经验

南宁晚报2018-12-17 13:20:16

保护青山绿水换来“南宁蓝”常驻 南宁向全国分享经验

  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上,家长带着孩子到生态文明展示厅观摩环保企业模型(记者 梁枫/摄)

  保护青山绿水换来“南宁蓝”常驻

  南宁向全国分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好经验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昨日召开,南宁良好的生态环境,给来自全国的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南宁在“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成效?在年会中的聚焦攻坚·厅局长论坛上,南宁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韦好鹏向代表们分享南宁经验。

  “南宁蓝”成常态 环境获得感不断提升

  南宁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治水、建城、为民”为城市工作主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优势持续巩固提升。

  全力以赴打赢蓝天保卫战。通过大力实施治尘三年规划,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据统计,2013年—2017年南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了17.3个百分点,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37.8%和38.6%。2018年1—11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4%。“南宁蓝”成为常态。

  全力以赴开展碧水保卫战。全力保障老百姓“水缸”安全,全面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常年保持100%。2017年以来,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全力以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建设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733个,形成污水处理能力4.4万吨/天,受益人口近40万人。有效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难题。

  建立考核长效机制 上紧生态环境“金箍”

  目前,南宁市已构建明责、确责、考责、问责四位一体的生态环境责任体系。制定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给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戴上生态环境“金箍”。今年9月,南宁印发实施《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工作制度》,由此建立和完善了环保督查考核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横到边,纵到底”。

  全市各职能部门在饮用水安全、扬尘治理、餐饮油烟整治、自然保护区监管等多个行业领域开展联合行动,形成联防联治新常态,每年对泥头车、建筑工地、道路扬尘、企业堆场等开展联合执法巡查百余次。

  构筑环保守法高压线。据统计,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及配套办法实施以来,累计实施按日连续处罚3件,实施查封、扣押126件,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案件43件,移送拘留36件,移送环境犯罪6件。2015年以来,环境信访投诉逐年下降,全市境内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为零。

  创新生态环境监管 跨市流域污染联防联控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持续开展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领域重大问题成因与治理科技攻关,明确靶向、精准施治。深化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实施清单化治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 实现对污染源的快速发现、识别和处置,提高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南宁率先建立广西首个跨市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并在沿江沿河重点企业产排污环节安装视频监控;率先实施广西首次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与区内其他地市建立大气污染协作机制;率先开展广西首次环保与气象部门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联动,实施人工降雨保障空气质量;与公安等部门建立落实刑法衔接联动机制,联合查办大案要案。

  那考河成为国内首个实施并投入运营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兼具 PPP、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多重示范意义的“那考河模式”,也为南宁水环境整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记者 梁静) 

阅读
 
编辑:唐志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