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潮起八桂海天阔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60华诞特别报道之改革开放篇

广西日报2018-11-28 09:41:17

  广西日报记者 骆万丽 杨 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广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上,广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以百折不挠、驰而不息的韧劲,挣脱僵化思想的束缚,冲破旧有体制的障碍,谱写了新的时代篇章,汇聚起发展新的动能。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借东风。八桂大地,潮起天阔,千帆竞发。

  优化机制体制 激发内生动力

  深秋时节,八桂大地依然满目葱茏。

  龙州县水窿果蔗产业(核心)示范区内,连片黑皮果蔗地“田成方、道相连、渠成网”。上龙村弄龙屯农民黄忠伟是龙州土地整治“小块并大块”的发起人之一,如今他家的蔗地就在示范区里,“这些年土地整治后,高标准农田种果蔗,亩产都超过万元。”

  “小块并大块”,这个从上龙村开始的星星之火,如今在西南八省区喀斯特地区形成燎原之势。随着土地整治的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为全区深化农村改革开启了一扇风景独好的“窗口”。

  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熙熙攘攘。常年从事越南农副产品进口生意的经营户何余德坐在自家电脑前就完成了一笔交易:“现在每家商户的档口都连上了边贸服务平台,在这个与结算中心、海关的系统相连的平台上,边民只需在档口刷卡,就能拿着结算单去提货。往日边民挤在结算中心交易场景已成为历史。”

  今年9月,我区6户区直企业迈出战略性重组的重要步伐:广西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6家企业整合成三大新集团,成为我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重组,国企改革向深处推进。

  微观个体的命运变迁、宏观经济的起伏背后,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汹涌激荡。

  打破体制与机制的障碍,挣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推动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正是以时不我待、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革故鼎新的担当,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

  改革魄力到底有多大?——过去5年,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22次会议,审定重大改革方案和改革文件126个,全区共部署改革任务达1240项。

  改革从哪些方面入手?——从关键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始,啃硬骨头、闯深水区、打攻坚战,优化体制机制,为发展清障。

  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广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预决算公开力度加大;自治区财政投入方式改革加快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顺利实施取消农业税、企业所得税改革、营改增等重大税制改革,全区各级国税地税机构完成合并,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以做优做强做大为目标,国企国资改革“施工图”愈发明晰。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国企薪酬制度等多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广西正加快构建国资国企改革“1+34”文件体系,国有企业运行质量持续改善。1-9月,全区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2.71亿元,同比增长74.02%,再创历史新高。

  破除藩篱,才能让创新的要素自由流动。在全国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取消申报负责人年龄和职称限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将天女散花的科技项目统筹起来;设立创新驱动专项发展资金,厚植创新土壤。

  权属清,人心稳;土地活,农业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完成登记850万户,可颁证率达97%,已建成114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

  体制机制的优化创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创新发展的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制度环境。

  突破利益藩篱

  向环境要生产力

  “7月30日网上申请,8月1日就全部办结。开办企业的全部手续3天就办完了,这对企业快速开展经营帮助很大,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政府服务的速度!”艾依迷服装公司法定代表人廖辉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企业营业执照和发票,对南宁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给予赞赏。

  企业点赞背后是我区商事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进一扇门、去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由一人审核、上一网办通”,如今已在全区全面推开。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驱动力。“要迎难而上、动真碰硬、突破藩篱,着力解决顽瘴痼疾,以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成效推动新时代广西发展的新跨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承诺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201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在我区拉开序幕,“1+14”配套政策措施文件随之出台,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从营商环境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优化政务,建设经营、融资、税费、人力资源、通关、信用、法治等八大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简政放权,开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今年上半年,我区全面完成市县权力、责任清单“两单融合”,取消和下放核准事项67项,取消备案事项6项,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由58项精简到38项;桂林市确认可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共628项,全程电子化业务总量占全区总量的86%,在全区排名第一。

  “降成本”冲破利益的藩篱,让企业减负前行。近两年来我区接连推出的“降成本41条”以及“新28条”,向种种实体经济企业负担亮剑,全年为企业减负400亿元以上;电力改革再度升级,今年在112家自治区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展电力交易试点,自2014年开展电力直接交易试点以来,截至10月底,广西累计市场化电量1115.6亿千瓦时,率先完成国家提出的“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下降10%”目标。

  营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各种优质生产要素才能涓汇成海,无数创业者的梦想才能拔节生长,市场主体“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期盼才能变成现实。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新增企业10.2万户,平均每天551户企业在广西诞生;新登记个体户19.6万户,同比增长19.6%。

  把准新的时代坐标

  释放开放的活力

  一个地方的发展,只有在全局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加准确、更加清晰。

  9月28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开行一周年。

  一列满载中东、新加坡等地货物的班列从广西钦州港东站开往重庆团结村站,这是两地间开出的第359列班列,也是自2017年9月28日首趟班列开行以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出的第688列班列。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正以海铁联运方式,打通一条从西南腹地经铁路南下广西北部湾港,再走海运至新加坡及全球的新通道,破解了西部地区“物流困局”,让“一带”与“一路”真正成功牵手。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如何才能将独特的区位优势“变现”为发展优势?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广西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为载体,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内聚外合、纵横联动,着力打造“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向南,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连续举办了15年的东博会催生“南宁渠道”,带动了广西开放发展。2004年至2017年,广西对东盟贸易额从82.9亿元增长到1893.9亿元,年均增长27.2%,比全国高14.3个百分点,东盟已经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向东,提升对粤港澳台开放合作水平。CEPA先行先试政策延伸到广西,两广经济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向西、向北,深化桂黔、桂滇、桂川、桂渝、桂湘跨省协作机制,加速执行高铁经济带结构协作协议,共建工业协作园区,完善通江达海连边的立体交通系统,广西服务中南、西南地区产业发展的支点作用愈发凸显。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再出发,新一轮改革开放给八桂大地带来了巨变。目前,广西已与世界194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建立97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6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总领事馆,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驻;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位列边境省区第一,为人民币面向东盟区域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首个边境贸易国检试验区在广西落地运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港已与7个东盟国家的47个港口建立海上运输往来,年货物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形成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曾经的西南边陲,一跃成为开放发展的前沿。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平台的助推下,广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发展步伐铿锵有力,开放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阅读
 
编辑:唐志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