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竹篾编织技艺变成艺术品加工,带富了一方百姓。
韦军民与老手艺人交流编织技艺。
为宫灯手工上色。
当地贫困群众在厂里务工。
每年生产的300万盏宫灯和200万把油纸伞时常供不应求。
用毛竹制作宫灯、油纸伞,听上去像是手工作坊的小营生,但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的韦军民却做成了大产业,并以此为依托,扶持当地群众发展毛竹种植,带动农民年均增收2万元。
2015年,原在苏州经营文化产业的韦军民逐步将自己的毛竹加工厂迁往家乡中里乡。他投资6000多万元在山里建厂,按照“在农村建厂,招收农民工人,购买农产品原材料,发展毛竹种植”进行定位、建设,通过毛竹精加工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目前,厂里年生产艺术宫灯300万盏、油纸伞200万把。根据发展需要,韦军民还建设了毛竹产业园,成立了毛竹种植合作社,首批种植1500亩毛竹,辐射中里乡23个村500多户贫困户,进厂务工的贫困群众每月还能获得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
“撑起一把伞,点亮一盏灯,指明一条路,带动一方富”。如今,毛竹种植、加工已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广西日报记者 何运斌 通讯员 潘金强/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