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消息(王功孝):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同时也是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建县30周年。30年来,大化县人民群众在与瑶乡大山抗争的同时,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新成就。
走进大化,低矮的树丛草皮覆盖在大片的岩石山脉上。大化县的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居住在被岩石山区包围的山间谷地里,裸露的岩石不仅嶙峋,更带着几分生活的残酷。
大化县风光 摄影 张素瑾
“九分石头一分土”,用来形容大化县的土地最合适不过。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大多无法种植水稻,等喝望天水,石缝里刨食,是当地的常态。 “我们主要是种玉米,这里缺水,种不了水稻,连我们自己喝的水都是从山里引来的水。” 大化县七百弄乡弄腾村桥圩屯的杨晓云,在自家门前一边给1岁多的女儿喂饭,一边讲述她们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由于无法大面积种植水稻,因此老一辈人会将玉米打成粉,煮出一锅“玉米糊”,当地不少年轻人就是从小吃着玉米糊长大。
大化县水库新景 供图 大化县委宣传部
然而多年后的今天,大化县的人民群众不用只在“石缝里刨食”,家门口照样实现就业。近年来,大化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与群众创业就业有机结合,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布局谋篇。在县城区创建 “一园两城三区”,即农民工创业园、电子商务城、达吽美食城、特色旅游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城南综合工业园区,承接搬迁户转移就业创业,破除搬迁户后续发展的难题;在乡镇安置点,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扶贫车间等形式,将移民搬迁与旅游、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等相结合,转变当地农村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化县返乡创业园区里正在上班的工人 摄影 王功孝
当地村民在蔬菜基地里劳作 供图 大化县委宣传部
杨晓云所在的桥圩屯,便是依靠农家乐搭配当地农产品销售的模式,在七百弄乡树起了乡村旅游的“小标杆”。据了解,近年来大化县筹集资金4亿多元,通屯道路建设共560条1038公里。同时整合资金加快实施水、电、通讯、住房、公共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共建设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126个,解决住房问题9469户,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00处、家庭水柜2848座,受益人口达1.5万人。在桥圩屯家家户户外墙修饰齐整,刷了水泥,铺起瓷砖,门口外设有长椅,人们在此茶歇饭聊,喜谈今年都有哪些新收入。
大化县一家生产车间 摄影 张素瑾
据统计,大化县2016年摘帽11个村20252人,2017年摘帽9个村9808人,同时,提前谋划并细化分解年度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等重难点工作,均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下一步,大化县将凝聚合力进一步深化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对该县七百弄、板升、雅龙、北景、江南、百马等6个乡镇倾斜安排4500万元资金,切实增强深度贫困地区的联系帮扶力度。同时,该县计划投资5287万元用于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98处,使1.5万人贫困人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