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马山县:抓产业谋变化 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南宁日报2018-03-08 13:34:51

  【八桂大地-图文】(首页标题)马山县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内容页标题)马山县:抓产业谋变化 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竹鼠养殖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杨盛  摄

  【八桂大地-图文】(首页标题)马山县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内容页标题)马山县:抓产业谋变化 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里当瑶族乡发展特色种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  杨盛 摄

  近日,马山县金钗镇龙塘村下山屯村民马月春自家地里,碧绿的桑叶生机勃勃,“过段时间就可以养殖新一批小蚕了。”马月春说,去年通过种桑养蚕,家里收入三四万元,这在以前是万万不敢想的,自己也因此从贫困户变成了“万元户”。

  过去,下山屯的村民种玉米,用马月春的话来说就是“刚刚够吃”。前两年,村里的党员、扶贫干部纷纷走家入户,宣传党的好政策,将脱贫攻坚的战场延伸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家里。

  改变贫困面貌,让村民们脱贫致富,让群众在感党恩中争脱贫。去年12月,马山县开展了以“感党恩·争脱贫——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八个一”(讲一讲主题党课、谈一谈脱贫体会、晒一晒脱贫成果、唱一唱时代颂歌、找一找身边榜样、评一评脱贫贡献、树一树帮扶典型、整一整扶贫档案)系列活动,有效促进了帮扶单位与基层组织、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的沟通交流,让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扶贫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实惠,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和争先脱贫的内生动力。

  敢担当

  啃下贫困村发展“硬骨头”

  “青龙村没有水源,成为制约村民们种植的瓶颈,我们只能另谋其他产业。”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青龙村第一书记邹鸿辉一针见血地指出。自从2015年来到青龙村后,邹鸿辉拿手术刀的双手接触的却是竹鼠、黑山羊,脑袋里想的不再是手术,而是脱贫攻坚的致富路。“当第一书记责任不亚于医生,村民们都指望着你呢。”邹鸿辉说。

  “富不富,看支部”,邹鸿辉到任之初就明白,作为青龙村发展建设的“火车头”,党支部的战斗力最为关键。邹鸿辉带领支部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党支部引领作用,组建扶贫攻坚党员突击队,让党员在发展生产、致富创收上率先垂范,协助乡党委开展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齐村干,所有新任干部全部参加了任职能力培训。

  党旗飘,人心聚。有了党支部作为坚强后盾,邹鸿辉开始下好第二盘棋。青龙村缺水少地,邹鸿辉没有急着上项目。经过调研总结,他决定重点帮助有劳动力的农户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又在留守人员中,结合农户养殖方面的经验,采取“以种为辅,以养为主”的发展模式。

  “去年,我跟着合作社养竹鼠,年底收入1.3万元,有条件后我还要扩大规模。”青龙村豪下屯村民蒙克勇说。2016年,邹鸿辉带领村民成立了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马山县里当瑶族乡老豪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了86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理事长蒙军建告诉记者,近年来竹鼠价格较好,贫困户利用南宁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入股,每年可获得8%的保底分红,“合作社的工人都是贫困户,每个月还有800元工资收入。”蒙军建说。

  在脱贫攻坚战中,邹鸿辉敢担当,积极探索脱贫新思路,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开发光伏发电、竹鼠和黑山羊特色养殖等项目。2017年末,青龙村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初的39%降到了2.29%,从一个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空壳村成为2017年村集体收入4万多元的致富样板村。

  真干事

  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

  “现在流出的水比以前干净,我们喝起来也更放心。”青龙村信下屯村民潘红料打开水龙头,捧着白花花的水开心地说。在2017年以前,潘红料和村民们喝的水还是水柜里的“无根之水”。

  邹鸿辉领着记者去看村民的水柜,由于长时间静止贮存,水柜里的水是绿的,底部积满了淤泥,水面还漂浮着枯枝败叶。邹鸿辉说,由于长期饮用不干净的水,村民们经常闹肚子,患病率非常高。

  变化发生在2017年,按照自治区和南宁市脱贫攻坚的相关要求,要让村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去年,信下屯开始建设人饮工程,并在去年底完工,信下屯的村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邹鸿辉介绍,目前15个大型人饮工程在青龙村落地,家家户户都能喝到干净卫生的水。不仅如此,全村道路硬化到了每一户家门口;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移民搬迁40多户。

  “正是因为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变化,日子有了盼头。”潘红料说。

  数据显示,目前,马山县共建成贫困村通屯硬化道路149公里、砂石路110公里,实施饮水安全项目110处,75个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6.14%,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656套、农村危房改造1471户,解决3281名群众的住房问题。扎实做好21993名搬迁对象的精准核实工作,全面完成里当、加方两个安置点的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金钗、合作、板伏、苏博等4个安置点建设,建成安置房1711套、搬迁入住4022名贫困群众,其中去库存房安置318户1325人,更多的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家。

  谋发展

  因地制宜擘画产业

  “户户是股东,贫困户当员工。”在金钗镇龙塘村巴更屯,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说的是龙塘村党支部书记蓝海飞在2012年成立广西巴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吸纳全村村民以土地或者资金入股,同时聘请村里的贫困户来公司务工的“巴更模式”。

  金钗镇属于典型的大石山区,这里土地贫瘠,大多是“望天田”,旱涝不保收,过去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近两年金钗镇发挥党员经济能人作用,使他们成为巴更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发展创业的领导核心。

  “公司成立之初,养殖技术、公司管理都不是最难问题,难就难在如何让群众信任我,让群众放心地把钱交给我,告诉他们我能把事情做好。”蓝海飞说,在外学习归来后,他和村里几名党员每天到村民家中进行走访宣传,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3个月后,在蓝海飞和村里几名党员带领下,巴更屯顺利成立了广西巴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动员村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建设养殖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巴更屯38户村民全部出资入股,全屯家家流转土地建厂房,户户出资创业当股东。

  周培端过去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不仅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公司,还进入公司负责生猪养殖,“我现在有三份收入,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周培端乐滋滋地说。

  “党员就是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凡事要冲在前,脱贫攻坚更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蓝海飞说。

  要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马山县因地制宜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安排产业奖补资金扶持6.8万贫困人口发展特色种养,基本实现对有种养项目贫困户的全覆盖;培育和引导316个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带动955户3725名贫困人口增收;统筹整合资源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县有3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其他贫困村均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