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北海红树林湿地滩涂上,广西海洋地质调查院几名身着橙色工装的地质技术员在泥泞中进行采样。这是广西地矿局开展“蓝碳探秘”——“广西海岸带蓝碳时空演化与碳汇评估调查研究”项目的一线场景。项目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至今已完成近50%进度。
据广西海洋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朝鲁介绍,通过分析土壤样品容重、盐度、含水率等指标,研究这片“海上森林”的生长环境,探秘其中的碳汇经济。
据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被称为“绿碳”,“蓝碳”则指海洋生物捕获的碳,其中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是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它们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等特点。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大面积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海洋蓝碳生态系统,其蓝碳资源潜力巨大,也是“蓝碳探秘”的重点区域。
为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技术人员创新采用“地质+生态+遥感”三维技术,如同给海岸线做“CT扫描”——无人机在天上航测碳汇分布、技术员在地上钻取沉积柱“翻阅”千年碳账本、实验室里则解析现代湿地的固碳密码。
“目前项目在5个关键区域完成了断面调查、样方调查、沉积物柱状取样、沉积物表层取样等工作,初步建立起碳汇监测网络。”朝鲁说。(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唐广生 通讯员杜小品、韦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