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污外溢、人为偷排、设施停运……但凡有任何异常,一台台看似普通的AI监控便实时记录、发出警告,同步将信息传至养殖户与监管部门。这是贺州市八步区首个AI智慧设备试点乡镇——铺门镇的日常。这些AI监控并非简单的“摄像头+传感器”组合,而是AI智慧养殖环保监管平台的一双双“慧眼”。
从网格员踏遍山路的“铁脚板”,到科技设备全天值守的“千里眼”;从养殖户对检查的害怕躲闪,到主动依托监管规范经营。小小AI监控设备不仅让污染治理效率跃升,更在青山绿水间写下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
从“跑断腿”到“云盯场”,监管效率提升了
“您已进入警戒区域。”7月21日,小雨淅淅沥沥,云蒸雾绕间,记者刚踏入铺门镇兴华村一家养殖场的监控范围,AI监控便发出清晰的警示语音,预警信息也同步上传至监管平台。
与此同时,铺门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良安望着手机屏幕上的实时画面,感慨不已:“镇里有47个规模养殖场,以前我们几个人巡查,山路崎岖,一天跑20家要花6小时,粪污偷排行为还总在深夜、雨天,真是跑断腿也防不住漏网之鱼。现在,我们就盯着屏幕。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都能随时登陆系统,收到预警再出发,效率提升了,问题也抓得准了。”
数据印证着改变。试点前,铺门镇年均接到养殖污染举报15起,今年7月试点以来仅发生1起,且系统留存证据链完整,3天就完成了处罚与整改。AI监控设备织就的技防网络,降低了执法成本,也让“侥幸心理”无处遁形。
从“怕检查”到“靠监管”,养殖户心态变了
“以前,工人需不时地去看猪粪池满没满,下雨天更提心吊胆,就怕渗漏污染环境。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到监控画面,快满时还会收到短信提醒,省心多了。”养殖场负责人罗奕富望着养殖场内的AI监控设备,语气里满是认可。
这种认可,源于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借力的心态转变。今年7月,该镇另一养殖户陈臣养的养殖场因暴雨导致粪污暂存池轻微渗漏,AI监控设备10分钟内发出预警,网格员与技术员同步到场指导整改,避免了污染扩散。“以前怕检查,总担心哪里做得不到位。现在设备帮我们‘盯梢’,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反倒踏实了。”陈臣养说。
更让养殖户感到暖心的是零成本的支持。AI监控的安装与维护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贺州八步区分公司负责,每个点位的服务费由八步区农业农村局承担。“政府买单,我们受益,这哪是监控,分明是‘护身符’。”罗奕富的话,道出了养殖户的真切感受。
从试点到铺开,智慧治理将更广阔
雨后的铺门镇,青山如黛,养殖场边的池塘清可见底。罗良安看着手机里的监控画面,深有感触:“以前治污像打游击,现在像种庄稼——播下科技的种子,收获的是绿水青山。”
作为八步区首个试点乡镇,目前,铺门镇共安装了100台AI监控设备。下一步,AI将“长”出更多触角,这一模式也将在整个八步区全面铺开,构建起全域覆盖、智能预警、协同处置的治理体系。
“接下来还要增加空气监测设备,装上‘大喇叭’远程喊话,让设备更‘聪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贺州八步区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叶翰霖介绍,待技术升级完成后,这套设备将覆盖八步区所有规模养殖场,预计达上千台。目前,部分乡镇的机房改造已完成,新一批具备5G传输功能的设备正陆续安装。
按照规划,今年八步区将实现10万亩粪肥还田,处理25万立方米液体粪污,AI智慧设备将延伸至中小养殖户,构建全产业链的绿色监管体系。
“我们主要在养殖场的化粪池、排污口、排水沟、出入口等关键点位安装AI监控设备。”八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设备具有800万像素摄像头和全彩夜视功能,即便在暴雨黑夜也能清晰捕捉画面;依托5G传输与智能算法,可精准识别粪污外溢、人为偷排、设施停运等12类异常情况,识别准确率达98%。同时,在80公里外的八步区综治中心指挥大屏上,养殖场的实时画面、粪污处理数据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随时切换到其他养殖场的画面。(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李慧子 通讯员 黄玉生 谭小荣 实习生 黄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