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在这里观测到了赤眼鳟、翘嘴、鲤鱼等鱼类的身影!”7月17日,平陆运河集团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工程师陈柱站在鱼道观测玻璃前兴奋地说。
在钦州水域,生活着河鲈、赤眼鳟、鳗鲡等多种鱼类。过去,由于钦江旧青年水闸的阻隔,下游的鱼类失去了洄游迁徙路径。
为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设给当地鱼类带来的影响,平陆运河建设者们深入研究当地鱼类的生活习性,组织专家打造了480米长的专属鱼道,为下游鱼类的洄游提供路径。这也是国内首条为合浦绒鳌蟹、鳗鲡等洄游生物设计的专用通道,当地鱼类中断半个多世纪的“回家之路”在此得到接续。
“鱼道采用垂直竖缝式鱼道和鳗鱼道结合的方式。垂直竖缝式鱼道主要满足鲮鱼、赤眼鳟、河鲈等鱼类洄游需求;鳗鱼道则铺设塑料攀爬基质,满足合浦绒螯蟹、鳗鲡等具有攀爬特性的水生生物需求。”陈柱介绍。
从青年枢纽沿钦江顺流而下,在平陆运河航道15标的两岸,施工正热火朝天进行中。航道两岸分布的红树林绿意葱茏,白鹭翩翩起舞,并未受到过多惊扰。
如何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保护好红树林?
“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红树林保护措施,实时监控施工过程红树林周边泥滩变化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调整施工时序,避免破坏红树林。同时,加强互花米草监测,及时掌握红树林异地修复地块红线范围内的互花米草复发和除治动态。”钦州市林业局副局长罗岽介绍。
“项目合理调整各施工点机械设备数量和施工强度,采取间歇施工,避免出现大规模泥土扰动,减少悬浮物数量。”平陆运河航道15标段安全总监陈志宗介绍。在施工之前,施工方实地勘测施工周边的红树林具体分布情况,根据分布情况,在红树林周边布置防污帘。同时,安排专人每周采用“航拍+现场踏勘”双保障,监测红树林叶片附泥、病虫害情况,发现问题立即组织专人处理并上报林业局。
“我们特别加强红树林分布区域周边的水质管控,对红树林相关堆存场出水口建立‘一口一监测’机制,每个排水口设置24小时浊度自动监测仪,一旦发现超标排放立即启动预警并停止排水。”平陆运河集团工程部副部长班文辉介绍。此外,运河集团还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红树林生态监测工作,布置监测站位62个,对红树林进行全过程的健康监测。
开工建设以来,平陆运河工程严格按照环评报告和批复、绿色工程“一体系两清单”等要求,在最优资源节约利用、最优水土流失管控、最优生态保护、最优低碳绿色发展上狠下功夫。围绕“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的建设目标,这条世界级运河正通过打造绿色工程,构建工程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典范。(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冯 源 通讯员 覃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