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打包哈密瓜。
瓜棚内,哈密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夏日晌午,热浪袭人。
“快!来搭把手!”
6月13日,在南宁市武鸣区府城镇一处哈密瓜装运点,40多名果农正一点点搬空眼前一座金灿灿的“瓜山”。
一辆14米长、载重25吨的货运挂车,如巨兽般伫立一旁,等待着被一箱箱蜜果“填饱”。
果业经理人梁富荣低头瞥了眼手机,时间刚过11时36分,“今天一共要装运哈密瓜10万公斤,大家加把劲!”
自治区乡村科技特派员、武鸣区农业农村局黄勇明介绍,这辆挂车中午装车完毕后,经历约3个小时的车程,即可到达口岸交付,随后转运至越南市场进行销售。
紧张忙碌的同时,果农戚诗丽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她一边熟练地分拣着哈密瓜,一边笑着说:“现在收的这批瓜是我们家的。今年清明种下8000株瓜苗,现在足足有1.5万公斤收成。”
戚诗丽和家人们长期种植甘蔗,对管护经济作物有着丰富的经验。“如今种植哈密瓜,一年能有10多万元收入,可比以前强多啦。”说起自家的哈密瓜,她眼中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南宁地处北回归线上,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是喜水耐热的甜瓜等果蔬生长的摇篮。近年来,南宁各县(市、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品牌,在大棚经济中探索出“甜蜜事业”的新路子。青秀区、西乡塘区、武鸣区、上林县纷纷引进种植哈密瓜。
武鸣区拥有超过12万亩的富硒土壤,且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沃柑产区,还盛产甘蔗、砂糖橘、火龙果、木薯等经济作物。
2013年,武鸣果农将目光瞄准市场上俏销的哈密瓜,甜蜜的种子应运而生。目前,武鸣区大棚哈密瓜主要分布在府城镇、陆斡镇、城厢镇等地,每年种植两季。经过多年“试炼”,瓜农们种植出了大小匀称、纹路紧密、脆甜多汁的哈密瓜。
与此同时,武鸣区在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脱贫户、监测户发展哈密瓜产业,每亩最高投入900元补助;技术层面,每年邀请自治区、南宁市专家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指导2次以上,提升农户种植技术水平,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如今,“大棚经济”发展较好的府城镇永共村,共建设果蔬菜大棚1200亩,形成了“春摘枇杷,夏收葡萄,秋摘哈密,冬收柑橘”四季产业,一年瓜果飘香。在哈密瓜种植方面,永共村采用“瓜—瓜—菜”模式,每年可种植三季。冬季则转种黄瓜、豆角、番茄、西葫芦及叶菜类等。这种高效的种植模式使得每个大棚的产值突破1万元以上,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走进哈密瓜大棚,一个个饱满的哈密瓜藏在藤叶间,散发着诱人清香。
如今,武鸣哈密瓜在南宁市“一小时经济圈”内占尽天时与地利。“这里种植的金蜜品种哈密瓜糖度高、口感好、产量高且易于管理,主要销往南宁海吉星市场、广东江南水果市场,以及浙江、湖南、湖北等地,海外市场以越南为主。”梁富荣充满信心。
为优选品种,提升品质。今年年初,武鸣区与广西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合作,在永共村建立广西特色水果产业创新西甜瓜南宁综合试验站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推广研发哈密瓜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品种以耀龙系列(青皮)、桂蜜和金蜜系列(黄皮)为主,年总产量1.2万吨,产值5000多万元。”武鸣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瑞满说。
当地里连片的青皮圆瓜,在武鸣的“小气候”下渐次染上金黄,又风驰电掣奔向毗邻的国度时,那早已不仅是一方土地的滋味,而是承载着果农们的汗水与希望,跨越山河的甜蜜奔袭。(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甘艳霞 陈可夫 通讯员 詹 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