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台上歌传情。
舞台上,当地群众欢唱山歌。
“柳城山歌千古传,如今传到直播间。赶上一个好时代,男女老少乐翻天。”
“柳城春日暖风飘,魅力乡镇涌热潮。蚕娘厨艺擂台亮,移风易俗颂今朝。”
4月16日,在柳城县职工山歌培训课堂上,100多名学员现场学、现场编、现场唱,山歌一首接一首,歌声一浪高过一浪。
山歌里,是世间日常,更是精神向往。
柳城人爱唱山歌,爱听山歌,也爱传山歌,几乎每个乡镇都组建有自己的山歌队。东泉对河礼堂码头歌圩,每逢圩日,人山人海;冲脉歌圩是柳城民间有名的歌圩,曾获广西歌圩协会授予“广西歌圩”称号。
2007年,柳州山歌(柳城民间传统山歌——太平壮欢)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当年起,柳城县每年举办一次壮欢大赛,全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壮欢队。
“柳城山歌是口头文学,是依靠民间歌手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艺术,创新发展柳城山歌文化、激活柳城山歌内容生产全链条联动,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山歌培训课堂上,柳城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徐科给职工们传授山歌编唱技巧。
在徐科看来,柳城山歌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藏在田间地头的山歌“网感DNA”不断绽放新的生命力。
空地上,大树下,两三石凳,几级台阶……在老百姓眼里,处处都是山歌舞台,他们即兴创作,忙时唱,闲时也唱,唱生产劳动、农耕知识,唱爱情友情亲情,你唱我和,风趣幽默,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明理,将生活淬炼成诗。
为了让山歌文化在新时代更有活力,4月以来,柳城县总工会与县融媒体中心联手开设了“白阳岭歌圩”,在县城的白阳岭公园搭建实景舞台,每周组织一次广大职工和群众唱山歌活动,并进行官方媒体+自媒体+文艺文化+部门等多平台、全方位网络直播。
歌圩里,职工们身着民族盛装组成山歌传唱队,现场编创现场表演,实现现场歌手与云端观众通过山歌实时对话的立体化传承,既承袭着柳城山歌“万首不离情”的创作精髓,又跃动着“云对歌”的时代脉搏。
“山中百鸟不如凤,海里鱼虾不如龙。古砦香米品质好,走上市场成网红。”凤山云片糕、太平牛腊巴、东泉甘蔗、古砦枫树林等当地特产、旅游资源,均被歌手们融入到山歌中,随着歌声远扬。
天然的舞台,经典的传唱,生动的表演……当唱山歌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片土地更加韵味无穷。(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陈明桂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再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