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广西人民大会堂举行。活动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袁隆平院士超级稻永久科研试验站常务副站长、广西星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曙霞就如何做强农业“芯片”,培育水稻新品种,实现增产增收,推动种业振兴等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姜曙霞接受媒体采访 摄影 郑肖君
“我们花费5年时间最新选育出了两个两系不育系,并配组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系列新组合,其中星两优98、星两优1000去年已顺利通过湖南审定,星两优98也完成了国家长江中下游区试与生产试验,将于今年通过国家审定。它们在广西多点示范均展现出高产、优质、抗逆境等优势,五年内估计在审定区域累计推广300万亩,水稻增产、增效产值将达到3亿元左右,为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增添了新的场景。”姜曙霞介绍道。
姜曙霞从2003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和推广,2008年开始对接广西超级稻百亩超高产攻关项目,2009年选择灌阳县作为高产攻关示范基地。自此,一粒小小的超级稻种子就开始了广西灌阳之旅。历经7年时间,姜曙霞带领团队创造了“超级稻+再生稻”亩产1561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为广西大面积推广超级稻、稳定粮食贡献了力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计”,一粒好种子,不仅要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更要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市场。
“有人问我,育种最难的是什么?前期研发,难是难,但大面积推广种植更让担忧。实验田中表现‘杠杠’的品种,放到不同地区,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试种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水稻的不抗高温,不抗低温,抗逆性、抗病性、抗虫性会因为年季间不同表现得不一样,一旦出现问题,都将会让之前所有的付出和投入归零。因此,不仅要育好种,还要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姜曙霞说。
为了进一步推广超级稻新品种,姜曙霞以试验站为依托,以种业带动产业,2024年在灌阳创建了2万亩“现代水稻产业园”,集中展示“杂交水稻新品种、绿色栽培新技术、稻米加工新品牌、种养加销新业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开发模式,带动2500农户,增效300多万元,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作为‘禾下乘凉梦’的追梦人,我将全力以赴,做强种子芯片,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姜曙霞表示。(文 林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