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戍边有我】哨兵凌尚前:43年初心不改守护祖国南疆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4-11-22 17:18:11

  11月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空气中带着几分寒意,在海拔1000米的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上,皮肤黝黑、脸庞瘦削的凌尚前整理好装备,走下108级台阶,又一次踏上边境巡逻路。

【卫国戍边有我】哨兵凌尚前:43年初心不改守护祖国南疆

凌尚前正在为界碑描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担负横向8公里的边防巡逻任务,有11块界碑。今年61岁的凌尚前,1981年进入哨所工作至今,历任哨员、副哨长、哨长。43年来,凌尚前累计走过的巡逻路超过了3次二万五千里长征,穿坏200多双解放鞋,边境线上任何部位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防区内每一块界碑的坐标走向,每一道山脊的地貌特征,每一段巡逻路的一坡一坎、一草一木,我都熟记于心。40几年来,我处理的边情上百起,无一失当失妥。”凌尚前说。

  由于界碑大都立在密林深处,或在人迹罕至的山脊上,原来没有固定的巡逻路,如今巡边小路是凌尚前和哨员一脚一脚踩出来的。走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除了要面临摔下悬崖的危险,还要防止蚊叮虫咬以及蜈蚣、山蚂蝗、毒蛇的侵袭。

【卫国戍边有我】哨兵凌尚前:43年初心不改守护祖国南疆

凌尚前(左二)与同事在界碑前留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有一次带队巡逻,凌尚前左手被草丛中的毒蛇咬伤,昏迷了一天,醒来后他第一句话就问:“巡逻到界碑没有?”从死亡线上走回来的凌尚前,左手无名指再也无法正常弯曲,留下了终生残疾。

  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距离边境线不到 500米,防区里有跨境小道10条,在哨所后山就能看到国家一级口岸一一平孟口岸。随着边境贸易日益红火,走私分子也始终盯着哨所下的通道,多次有走私分子想用金钱拉拢凌尚前,让他提供方便,都被严词拒绝。

  43年间,凌尚前1次荣立二等功,3次荣立三等功,12次被评为“边防执勤先进个人”和“边海防工作先进个人”,4次被评为“优秀哨长”,9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40多年来,凌尚前也曾经多次面对“走”与“留”的选择。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凌尚前所在乡镇里两次从国防民兵哨所招录专武干部,第一次凌尚前把指标让给了哨所的另一名同志,第二次他走上专武干部岗位不久,哨所其他同志先后离开外出打工,哨所面临“人去楼空”的情况,凌尚前又回到哨所。

  自从上哨所后,凌尚前与妻子长期过着近在咫尺的分居生活,也很少照料老人和孩子,微薄的工资收入常入不敷出,虽然背负对家人的愧疚,但他始终初心不改。2018年组织上为照顾其家庭生活,批准设立夫妻哨,其妻子才得以上哨所和凌尚前一起为祖国边疆站岗放哨。

  “国土虽大,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哨所虽小,但却是保家卫国的前沿阵地。既然组织把这个哨所交给了我,我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岗位,守好祖国的边防。现在我想只要还能干得动,再守10年我也愿意。如果哪一天走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把这个岗一直站下去。”凌尚前说。

  扎根哨所43年,无论是面对艰苦环境考验还是家庭困难的压力,凌尚前始终不改从军报国决心,以界碑为伴、哨所为家,诠释着一位“戍边人”对祖国和边防的无限忠诚。(文 林姗婷)

编辑:蔡俊聪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