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起,广西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漓江山水工程”)动工兴建。
漓江山水工程总投入54.91亿元,修复总面积35995公顷,包含矿山生态修复等8类修复工程,共83个子项目,工程实施期3年。
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组织的采风团一行走进桂林西湖生态修复提升工程等4个已竣工的子项目,探寻“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推进”的生态修复广西模式,破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山水保护修复密码。
从“死湖”变“灵湖”
历史上的桂林西湖水域宽广,烟波浩渺,峰峦倒映,荷花飘香,风景媲美杭州西湖。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桂林西湖面积从昔日的46公顷缩减到3.2公顷,“龟缩”于桂林市西山公园一角,从“仙”气缥缈的“灵湖”变成恶臭气味泛滥的“死湖”。
“西湖东岸的污水管网年久失修,污水直接流入湖中,是主要的污染源。”桂林市西山公园管理处杨先海介绍,每年雨季,污水涌入西湖,导致大量鱼类死亡,加剧了湖泊污染。
漓江山水工程的可行性调研报告显示,污水携带杂质沉淤湖底堵塞了桂林西湖的天然泉眼,西湖驳岸也因年久失修出现沉降、开裂、变形问题,且桂林西湖存在自我保水能力差等问题,生态问题严重。
2022年8月,总投资1498万元的桂林西湖生态修复提升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实施了岸线生态和生态植被修复等8个工程。
项目修葺了西湖东岸的污水管网,并增设了双壁波纹管和雨水管等,城市污水无法再入侵西湖;清除湖底的淤泥,清理被堵塞的泉眼,恢复了西湖原有的湖水补给方式;用毛石挡土墙和叠石驳岸两种方法修复西湖的岸线,并在叠石的缝隙处种植草灌植物,既安全又美观、自然。
2023年底桂林西湖生态修复提升工程项目竣工,修复后的西湖焕然一新 摄影 杨先海
经过实施生态修复,桂林西山公园的西湖再现水清岸绿“高颜值”,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第一季度,游客从2023年的20万人次上升到40万人次。
岸线修复推进旅游经济发展
油麻滩是漓江上的一个沙洲,面积20公顷,位于桂林市雁山区柘木镇柘木村。油麻滩绿草如茵,水牛沉醉草间,白鹭水边低飞,风光如画,是桂林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但多年来柘木村的旅游业却不温不火。
“都是因为这条沟。”47岁的柘木村农民唐建斌指着屋后的油麻沟说,“以前,附近农民往沟里排污水倒垃圾,导致水沟常年散发恶臭,很多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此外,漓江堤岸破损坍塌、岸线黄土裸露和滩涂裸露等,也制约了油麻滩旅游业的发展。
2022年8月,投入2150万元的漓江风景名胜区漓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雁山段)一期工程动工兴建,主要修复漓江岸线自然生态和治理村庄污水。该工程于2023年5月竣工。
工程业主雁山区政府秉持“用生态方式来修复生态”的理念,整个岸线修复工程不用一包水泥,也不新增一分建设用地,修复后漓江岸线及沿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油麻沟从昔日的污水沟“蜕变”成今日的清水河。只见水草间清水长流,叠石驳岸绿草葱茏,乌桕树高大茂密,小石桥横卧,空气清新,风光优美。
漓江坡岸换了新颜。铺装的格宾网笼筑牢了堤岸,回填土后种了大叶草等草种,灌木丛中伫立乌桕、香樟和桂花等乔木,是典型的“草灌乔”立体生态结构。河岸上的黄土场也铺筑了生态砖,建成生态停车场,绿意盎然。
油麻滩游客量迅速增加。每到周五下午,油麻滩上就支满了帐篷,柘木村停满了车,农家乐生意火爆。
柘木村的集体经济实现增收。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庭顺说:“村集体为游客提供了停车管理和垃圾处理等服务,每辆车收10元,每人收取5元服务费,一天收入达1.3万元。”
当地群众也抢抓机遇,经营各种旅游服务项目。
漓江岸上的一家小茶馆里,吃过午饭后,25岁的当地农民陈家臻开始忙活,打扫卫生、清洗茶具、整理书籍及烧水泡茶。不一会,客人就陆续到来了,有的边喝茶边聊天,有的边喝茶边看书。
小茶馆是荒废了十年的一家农家乐饭馆,2023年8月,陈家臻租下用于经营“下午茶”。生意还不错,特别是周末,每天光顾的客人达40人,月收入可观。
雁山区已出台规划,布局农家乐餐馆、农家水果采摘以及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做大油麻滩的旅游经济。
矿山复绿自然又省钱
历史遗留矿山荔浦市英山采石场,裸露的山体耸立在绿意盎然的峰林中,极不和谐,暴风雨之夜常有石头滚落,存在地质安全隐患。
2022年7月,荔浦市英山采石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工程动工,总投资1177.75万元,实施清除危岩、平整场地和复绿矿山等工程,2023年5月一期项目竣工。
生态修复中的荔浦市英山采石场 摄影 肖文彬
英山的悬崖峭壁上挂着防护网,牢牢锁住可能松动坠落的石头,消除了地质安全隐患。
山脚,围绕山体堆砌了格宾石笼墙,墙后填土种植银合欢树林。夏季,银合欢树花开如雪,远望如白龙腾空盘旋于青烟绿云之上,雅致壮观。
格宾石笼上还种了荆竹,嫩苗已从石缝中长出,不宜林的石坡采用加筋麦克垫工艺种草。英山周遭十多万平方米的地方喷播草籽,不少地方已有草尖冒出地面。
荔浦市地处亚热带,雨季长雨水多,热量充足,植物生长快,矿山崖壁的复绿采取自然恢复模式,即在崖壁上不采取任何人工植绿措施,将矿山的复绿权交给大自然。
就此,英山从破碎荒凉的山体变成美丽的园林。
引进社会资金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是英山项目的亮点之一。英山项目引进社会资金700多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6%。二期工程将对废弃矿山场地台阶进行边坡支护以及平整场地,预计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约1公顷。
英山一期项目中建成的生态停车场和二期项目形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将交付荔浦市妇幼保健院等社会投资方使用,实现了谁投资、谁受益的生态修复投入新模式。
一体化的农田生态修复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大营村的小河面貌一新。
河堤护岸有松木桩、装满河卵石的网笼和片石挡土墙三种,河岸上新种的桂花和乌桕等树已萌发新芽,插入地下的竹子已转青;村头大树下的河段,新筑了一座拦水坝,水坝边有浆砌片石的总渠道。
海洋山脉孕育的溪水沿着小河到达大营村,在拦水坝分流进入总沟渠,再从总沟渠进入遍布田野的小沟渠,把山溪水送进每一块水田。
小沟渠保持了原有的泥土水沟,沟边野草青青,沟壁上还有光滑的青蛙洞和黄鳝洞,清理了淤泥后的小沟渠水流畅通无阻。沟渠里,小鱼逆水而行。夜晚来临,夜色如潮水从海洋山脉弥漫而来,大营村里灯光点点,田野蛙声四起。
大营村河道生态修复和农田生态整治,是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8个村农田生态功能提升项目的缩影。
栗木农田项目总投资21434.59万元,针对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化和河道沿岸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实施了生态型农田整治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河道生态修复项目和村庄环境整治项目。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截至2024年6月,已完成项目总投资17272万元。
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农田项目作业现场 摄影 李春毅
栗木农田项目结合耕地保护实施,新增耕地面积277.2公顷,预计增产4536吨。项目还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共引进社会资金1.36亿元,占项目投入的63.6%,目前已全部到位。
“栗木农田项目的目标是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效益低下的园地及零星分散的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开发,河流自然畅通,人居环境和美,实现村庄、农田和河流等生态一体化发展。”恭城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建中说。(文 甘剑伟 袁文馨 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