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融入生活 促进文化传承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城凉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永健制作凉茶,吸引市民参观。南宁日报记者黄红锦 摄
鲜香酸辣的南宁老友粉出锅。南宁日报记者黄红锦 摄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南宁生榨米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天玲用手工压榨器榨出米粉。南宁日报记者梁枫 摄
南宁蛋雕手艺人吕昆翰向孩子传授在鸡蛋壳上精雕细刻的技艺。南宁日报记者黄维业 摄
手工匠人巧手锻造银饰之美。南宁日报记者潘浩 摄
陶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非遗手艺人邓月荣教授孩子创作陶艺作品。南宁日报记者黄维业 摄
竹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图为手工艺人黄海梅巧妙利用手中的一根根竹条,编织成既精美又实用的物件。南宁日报记者黄维业 摄
在南宁人民公园白龙书院,市民以丝为笔、以釉为彩,体验掐丝珐琅制作。南宁日报记者黄红锦 摄
邕剧是在南宁本土成长起来并深受人们喜爱的剧种。图为大型现代邕剧《天香》在邕州剧场首演。南宁日报记者黄红锦 摄
在马山县古零镇中心小学,壮族三声部民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山县文化馆馆长蓝海群带领孩子们演唱壮族三声部民歌。南宁日报记者叶子榕 摄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图为南宁市级宾阳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爱群在竹笼机上织壮锦。南宁日报记者叶子榕 摄
芭蕉香火龙舞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来自青秀区的壮族芭蕉香火龙队表演舞龙。南宁日报记者梁枫 摄
非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记和独特标识。南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何推进非遗活态传承,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南宁,许多手艺人、非遗传承人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非遗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日常美食中处处可见非遗的身影。
老友粉、生榨米粉、凉茶……南宁非遗美食解锁“舌尖密码”,令人回味无穷。在一日三餐的选择中,一碗鲜香酸辣的老友粉是许多南宁人的“心头好”;生榨米粉以独特的“酸馊”味吸引了一批忠实食客;来一杯凉茶降火祛湿则是不少南宁人的养生方式……这些看似寻常的食物,早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背后蕴含着非遗传承人对美食制作技艺的不断研究和改进。
观邕剧、赏舞龙表演、体验手工技艺……越来越多的市民将非遗体验融入生活,感受邕城厚重的历史文化。闲暇时,人们到剧院里看一场或铿锵或婉转的邕剧;节日里,观赏一场热闹的舞龙表演;或专程拜访匠人学习非遗技艺,如掐丝珐琅制作、金银饰品手工制作、竹编编织、陶艺手工、蛋雕技艺等,体验非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校园和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多的非遗成为可消费的文创产品、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可展演的文化景观、可共鸣的价值认同。近年来,南宁大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非遗正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南宁日报 记者吴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