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高层次人才孟开开博士(中)与实验室人员研讨番木瓜组培苗生长状况。 刘 映/摄
南宁市国家级高技能人才陈仁桂(左一)带领团队成功铸造出世界最大的铝合金扁锭,三次打破世界纪录。(南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数据来源: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整理:蓝 锋 制图:王 靖)
开年即开干,开干即建功。春节假后复工,34岁的浙江温岭人杨安定活跃在东兴口岸,这位曾在越南河内读大学的年轻浙商在东兴已逾10年,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东兴人,每天忙碌着他的红木加工贸易。
这些年,越来越多浙江人到广西工作生活,将生意从广西做到东盟,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2023年全年,人口只有21.8万,处在广西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最前沿的东兴,出入境人数达554.9万余人次。
人才引领发展。小小的东兴,大大的机遇背后,是广西开放发展的创业时势、逐梦时势、希望时势,是广西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聚焦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面向东盟的人才高地,让各类人才背靠广西面向东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1 以政策为引
靶向延揽东盟国家优秀人才来华入桂
短短一年时间里,40岁的马来西亚电气工程博士吴晖锽就发表了4篇SCI论文。曾获“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的他,作为东盟杰青入桂计划的一员,在广西大学工作时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科研单位与人才双向奔赴的背后,是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作为重要支撑。
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桂战略,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创新人才引育文件,构建更加完整的政策链条、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推动形成人才发展比较优势,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
抓实抓细新时代人才强桂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把人才工作的生产力体现在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实际成效上,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力支撑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建立完善吸引东盟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深入实施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项目,支持45岁以下的东盟国家青年科技人才来桂开展为期6个月或12个月的工作交流。
出台深化外国人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许可管理若干措施,明确来自东盟国家、取得硕士以上学位且从事东盟国家母语教学的外国人,在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时可免除工作经历。
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14个设区市,提升聘请单位就近办证便捷性,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结时限由全国规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至平均5个工作日,大大提升办证服务效率。
2 以会展为媒
强化面向东盟的人才交流对接
一个地区开放发展程度越高、区位优势越突出,人才的集聚效应就越明显。
广西充分发挥区位、平台等优势,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积极搭建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常态化的活动载体,以人文交流促进人才交融、以开放合作促进人才合作。
2023年11月,人社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首届中国—东盟人力资源合作与开发论坛暨中国—东盟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促成中国—东盟人力资源主管部门“10+1”首次实现“全家福”,26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首次集体亮相,近千家企事业单位现场洽谈,5万多人入场参会参展,其中超过3.5万名国内外高校毕业生、东盟国家留学生以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参加人才交流大会,8500多人达成签约意向,超400万名观众在线上参与系列活动。
产学研平台既是人才引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支撑。
广西连续11年承办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大会,围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政策、重点领域、合作项目等,吸引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来桂开展探讨交流、达成多项共识,累计举办32场专业领域技术对接会,共有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代表1.4万余人、企业4000多家参加。
聚焦青年科技人才的汇聚交流,广西还持续举办“10+3”青年科学家论坛、“东盟青年科学家创新中国行”、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青年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互学互信。
3 以培育为径
推进与东盟国家教育双向交流合作
多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多方协同参与的教育交流合作体系架构日益完善。
先后举办7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全区24所职业学校积极“牵手”机械制造、纺织、建筑工程等行业企业“走出去”,在国(境)外开展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建成28个海外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年均超1万人日。
同时,联合东盟国家院校、企业推进合作办学项目,区内34所院校与东盟职业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3所高校的项目入选“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成立中国—东盟金融与财税人才培训中心等9个国家级东盟人才教育培训中心,累计为东盟国家培训卫生、旅游、农业、法律、财税等领域专业人才超万人。
职业教育“走出去”在提速,“留学广西”品牌建设也正在形成。
近年来,广西组织高校赴越南、泰国、印尼等7个东盟国家以及其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举办“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25场,吸引东盟国家学生将广西作为留学首选目的地。目前,全区高校在册留学生7490人,其中来自东盟国家留学生5100人、占比达68.1%。
此外,广西还加强面向东盟的智库建设和技术技能培训,在广西大学设立中国—东盟研究院,选派2000多名越南语、泰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师生赴东盟开展交流学习,每年接收大约1600名东盟国家师生来桂学习和从事科研合作。
4 以平台为基
密切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
“我们与文莱大学、文莱技术理工大学开展适合养殖的本土海水鱼选种育苗,至今已选别出形体健硕、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较高的金目鲈鱼子二代近20多个家系。”广西海世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成昱说,经过双方科研人员的攻关努力,顺利帮助文莱结束了海水鱼养殖用苗依靠进口的历史。
韦成昱提到的合作,始于海世通(文莱)公司在文莱建设的海洋渔业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已初步完成文莱优势海水鱼种质资源库的一期建设,为文莱及东盟国家渔业长久发展和国内优势海水鱼引种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找准与东盟共挽的契合点,以人才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助力加快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广西与东盟各国在人才领域合作新模式、新路径的积极探索,持续推动着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合作。
在深化技术转移合作方面,持续推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与9个东盟国家建立政府间“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并与7个国家组建双边技术转移联合工作组,4个离岸技术转移合作平台,构建覆盖东盟十国和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在深化科创平台共建方面,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曼谷创新中心、广西南洋科技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区域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在泰国曼谷建设中泰东盟创新港,支持广西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东盟国家建立20个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12个农业科技园区,促进中国优势产能“走出去”,加快建设面向东盟集产业、教育、智库于一体的产教集聚示范区。
在深化多领域联合攻关方面,联合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等国,围绕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海水养殖等开展技术攻关,有力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空白。
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做大人才国际交流的“朋友圈”。广西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在人才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人才工作的“一池春水”,正在推动形成人才奔涌的“新高地”,人才队伍这个“关键力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能量”“最大增量”。
数读
广西连续11年承办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大会,展示推介项目4200多项,促成79个中国—东盟重点创新合作项目和300多项技术合作协议签约。
全区24所职业学校积极“牵手”相关企业“走出去”,建成28个海外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年均超1万人日。
全区高校在册留学生7490人,其中来自东盟国家留学生5100人、占比达68.1%。
持续推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服务中外企业超过1.9万家,对接项目约1.3万项。
接收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科技人才81人次,研究领域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空间与海洋等广西重点发展领域,合作攻克关键技术、科研难题80余项,形成国际合作成果近100项。(广西日报 记者 蓝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