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2月20日电(黄雨晴)年味十足的民俗展览、精彩绝伦的龙狮腾舞、多种形式的“龙”元素互动……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广西多家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龙年主题展览及民俗体验活动,让广大民众游客体验了一番别开生面的“博物馆里过龙年”,“博物馆热”再度上演。
“龙”元素亮相多家博物馆
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展厅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展厅内呈现着“龙”的历史与相关文物,其中包括壮族木雕龙凤糍粑印、苗族龙凤银头饰、侗族黑地纹龙萨节服等精致藏品。
据介绍,上述大联展活动汇聚400多幅祥龙题材的文物艺术品映像及70多件与龙相关的文物藏品。龙年春节,广西民族博物馆还推出了“金龙纳福 八桂迎春——广西民族年俗图片展”“霸府名都——太原市博物馆藏北朝隋唐文物展”等新年新展。
图为广西民族博物馆“侗族黑地纹龙萨节服”藏品。(黄雨晴 摄)
春节期间,南宁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展演,自大年初一持续至初五,每天两场表演,内容包括民族乐器演奏、非遗变脸、传统魔术、苗族芦笙踩堂舞等,为广大市民送上了一场新春文化盛宴。
为了增加观展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部分博物馆还组织了趣味游戏和民俗体验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准备了寻“龙”纳福展厅打卡活动,在“龙行中华”展厅,许多游客还聚集在“宾阳炮龙”打卡点,奏响铜鼓并合影留念。在馆内的另一角,剪窗花、拓“福”字和铜鼓拓印等民俗文化活动颇受欢迎。广西博物馆开展了“桂宝贺新春”文物玩偶巡游互动、“桂宝赢好运”互动游戏、“非遗迎新春”春节主题公众手工活动、“桂宝跃龙门”答题游戏等系列线下和线上活动,并为参与活动的观众们送出了博物馆新春特定版文创产品作为奖品。
假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今年春节假期,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较去年有明显增长。据统计,广西民族博物馆去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逾3.7万人次,今年则累计接待游客达7.2万人次。
广西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吴娱介绍,春节期间,广西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共接待观众111089人次,开放展览11个,开展教育活动83场。“去年春节,广西博物馆接待游客总数33153人次,今年参观人数大幅增加,其中大年初四、初五和初六均超过了1.6万人次。”
针对春节8天小长假,多家博物馆提前发布活动预告,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宣传假期博物馆活动安排。同时,博物馆普遍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制度,设置分时段预约,倡导游客分流、错峰出行,并在停车场、博物馆入口处增加安保人员以保障游客的有序游览。
面对春节期间的参观热潮,多家博物馆优化服务保障措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参观游玩体验。广西民族博物馆延长了开放时间,每天下午由17点延迟至18点闭馆。
吴娱介绍,春节期间,广西博物馆为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推出了多种导览服务。除了提供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讲解员的人工讲解服务外,游客还可使用自助语音导览、AR眼镜智慧导览、手语导览等服务,丰富的导览方式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同时,“小桂花”志愿者们也活跃在公众服务的一线,他们分别在讲解服务、教育服务、开放服务等岗位上坚守,为来馆的游客提供有爱、暖心的志愿服务。
新年俗展现文化自信
近年来,“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年俗,这背后不仅反映着人们节日休闲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彰显着浓浓的文化自信。
“寒假以来,广西博物馆就接待了多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体,有远道而来的东北‘小冻梨’,还有家门口的‘小砂糖橘’们。”吴娱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打卡”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既是一种参观学习,也是一种传承。
图为一些孩子和家长在广西博物馆参观。(广西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既是文旅深度融合彰显实效的反映,也是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体现。”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陶少艺说。
受访人士反映,随着“博物馆热”升温,如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是道考题。在不断加强机制创新、有效盘活博物馆资源过程中,博物馆需要充分挖掘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传统文化元素,拉近公众和文物的距离。同时,创新文化体验和传播手段,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等领域跨界融合,持续丰富展览形式、内容,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
陶少艺表示,下一步,广西民族博物馆将充分挖掘博物馆藏品资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推动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起来”,策划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精品陈列和教育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