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呜苗寨芦笙歌舞表演。
梦呜苗寨的舞台新颖独特。
梦呜苗寨民族风情街人气旺盛。
编者按
四月的傍晚,梦呜苗寨光影如幻,烟火弥漫,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有的身着苗族服饰,在吊脚楼下拍摄写真,有的闻着香味而去,在美食街里大快朵颐,一齐醉倒在苗寨的迷人夜色里……
梦呜,苗语意思为“你好”。坐落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北郊双龙沟原始森林度假区的梦呜苗寨,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却因为坚持创新发展,通过精准施策,不仅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在疫情期间迎难而上,成为广西文化旅游行业的一颗“新星”,入选2022年广西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案例。
纵观梦呜苗寨的发展过程,从搬迁、传承、经营到共享“四部曲”,均有着不同凡响的创新亮点。对梦呜苗寨发展经验进行深度调研和解读,将为全区各地文旅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搬来“吊脚楼”
走进梦呜苗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古朴的“吊脚楼”,信步走到其中一户,叩开屋后的小门,呈现在眼前的是那烧得旺盛的火塘、熏得黑亮的梁柱……4月2日,记者来到梦呜苗寨,感受到了这个新苗寨的“原风貌”。
“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我们有一天能够带着老房子一起搬出深山,还住进了旅游景区。”村民韦院金感叹道。
2017年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其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冲刺之年,能否将偏远的苗寨搬迁到交通方便的景区来发展呢?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得到了双龙沟景区负责人潘桂先的支持,他提出整体打包搬迁老寨“吊脚楼”的想法。
移民搬迁,首先须征得村民同意。潘桂先和工作组深入距县城160公里的杆洞乡锦洞村,动员村民搬出大山,来到双龙沟景区里落户生活,不料却屡吃闭门羹。经过持之以恒地做工作,最终感动了一些村民,他们答应把家搬出大山。
苗寨的整体搬迁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双龙沟景区专门从景区所在地流转土地,成立扶贫安置点,配套建好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出资将吊脚楼主体结构整体“打包”搬来,按原样重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打造了新的苗寨——梦呜苗寨。
“梦呜苗寨占地面积260亩,计划投资2.4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已完成,共计投资1.2亿元。目前,苗寨已有73栋原生态纯木结构吊脚楼搬迁出来。”潘桂先说。
梦呜苗寨还以复原重建的苗族山寨为背景,新建了长廊、牌坊、广场、舞台及风情街、民族非遗馆等,呈现出“村景融合,美美共融”的繁荣景象。
“古色古香的建筑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仿佛一幅美丽的田园栖居图,往哪里拍都是一道风景。”摄影爱好者钟先生对苗寨夸赞不已。
掀起“苗族风”
搬入梦呜苗寨这个新家后,村民依然保持原来日常生活的种种风俗习惯。面对接踵而至的游客,村民献上敬酒歌、煮油茶等礼节与技艺,让客人亲身感受到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夜晚的梦呜苗寨,更是灯光璀璨,美轮美奂。景区举办丰富多彩的芦笙表演、跳踩蹚舞、苗族拉鼓等民俗传统文化活动,推出大型苗族风情实景演出《苗魅》,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感受到了浓郁的“苗族风”。
融水是“百节之乡”,节庆类非遗资源得天独厚。“这几年,我们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理念,将传统民俗庆节引入梦呜苗寨,使得这些节庆发扬光大,大放异彩。”梦呜苗寨景区民俗文化顾问凤绍明说。
“打同年”是苗族村寨之间开展的联谊活动。2019年1月28日,梦呜苗寨迎来贝江村的乡亲们,举行首届“打同年”活动,两个村寨一起庆祝农历小年,共叙村屯友谊,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苗年”是苗族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2019年12月21日,梦呜苗寨的村民身穿苗族服饰、奏起芦笙,迎接从杆洞乡锦洞村赶到梦呜苗寨过苗年的客人。主人与客人进行对歌、喝拦门酒等迎宾活动后依次进入寨子,一起杀猪过大年,整个苗寨热闹非凡。
今年正月十九,经过精心筹划和组织,融水首个“十九坡”在梦呜苗寨盛大开展。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正月初三开始举办,当地人根据坡会举办的日期排序命名,坡会从“三坡”延续到了“十七坡”。
当天,来自全县各地的26支芦笙队轮番进行芦笙演奏、踩堂舞表演,同时,还引入斗马、斗鸡、闹鱼、烧鱼等系列苗族文化项目,吸引上万名游客观看,整个苗寨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发展“多业态”
自2018年10月1日对外营业以来,梦呜苗寨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热门景区。但一年后,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景区发展节奏,苗寨一度门可罗雀。
“这几年,面对困难,梦呜苗寨勇毅前行,不断创新思路,以多元化促发展,向多业态要效益,取得了积极成效。”融水苗族自治县文旅部门负责人周卫军说。
开发新产品。梦呜苗寨利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吊脚楼风貌,开发观景台和拍摄打卡点,增设民族服饰拍摄组,为游客拍摄纪念照片。这一举措,吸引不少游客,特别是年轻女性。
发展夜经济。针对景区缺乏美味小吃,无法满足游客夜间消费需求的问题,景区在苗寨后街专门打造48个摊位,引入诸多地方特色小吃,形成一条“网红集市”小吃街。同时,将本地的“汽车尾箱集市”引入景区,让游客既可以在景区散步游玩,又能逛夜市购物,有效激发了夜间消费。
联合大促销。景区将双龙沟原始森林度假区门票和梦呜苗寨内的游乐项目、酒店住宿捆绑联销,推出抖音优惠票和1元门票抢购等系列促销活动,引发了游客抢购潮。此外,还通过引入电商,把农副产品变为文创商品,有力带动景区消费。
“我们将以创立‘十九坡’为新起点,通过自主投资与社会融资相结合,将梦呜苗寨扩建成有300余栋吊脚木楼的村寨;建设斗马赛马风情园,引入精品民宿、特色餐饮;建设田园观光步道及观景亭台,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将梦呜苗寨打造成驰名区内外的芦笙斗马小镇。”潘桂先说,目前,二期工程“斗马小镇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各项工作。
结出“幸福果”
梦呜苗寨自成立以来,恪守共享理念,想方设法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帮助村民获得员工、演员、匠人、股东、老板等新职业,结出了幸福果实。目前,梦呜苗寨共提供就业岗位达400多个,村民人均月收入3000元。
“村民”变“员工”。在梦呜苗寨从事保洁、木工、水工、田园管理等工作,是景区给本寨及周边村民提供的一大就业机会。潘校荣一家四口从偏远山区搬到这里已经5年了,“以前在大山里,只能靠种田勉强糊口,进了景区后,我和爱人都有了工作,每人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潘校荣说。
“村民”变“演员”。在梦呜苗寨从事民俗表演,是景区给本寨及周边村民提供的又一就业机会。据统计,参加大型实景演出《苗魅》的各类演员共120人,参加芦笙表演队的队员共40人。同为搬迁户的潘杰辉,以前是有名的贫困户,现在他和妻子通过参演《苗魅》,表演吹芦笙、踩堂舞等,每人每月都有五六千元收入。
“村民”变“匠人”。梦呜苗寨积极开展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动员苗族妇女同胞参加刺绣、蜡染和锻造银饰等培训,学成后居家制作刺绣、蜡染作品,锻造银饰品,成品则可以拿到景区商铺进行销售,通过技艺增加收入。
“村民”变“股东”。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梦呜苗寨还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吸收了14个脱贫村700万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为这14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提供项目支撑,村里享受保底分红。
“村民”变“老板”。景区还鼓励村民从事与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有关的配套服务。村民蒋茂明就是受益者,他一脸幸福地说:“我和爱人在景区开了两个民族服饰租赁门面,现在每月工资加店面收入不低于8000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广西日报 记者 吴丽萍 通讯员 李志雄 蓝志煌 图片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