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金秀民族高中学生在该县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表演黄泥鼓舞。黄秀凤/摄
金秀下古陈屯的村民前往村屯广场跳黄泥鼓舞。高如金/摄
1月11日,金秀“文化进万家”非遗展演活动中展示的《黄泥鼓舞》节目。罗午钰/摄
母鼓敦实,其声低沉,舞者居中,掌控着舞蹈节奏;公鼓瘦挺,其声铿锵,舞者合围,踩着鼓点,顿、颤、转……
两鼓和鸣,其声悠远。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黄泥鼓舞从古老的祭祀盘王活动中走来,走上舞台,走进校园,走出大瑶山,走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近日,金秀春暖花开,游客渐旺。记者跟着旅游热潮,实地探访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魅力。
圣堂山脚下,离县城约2小时车程的坳瑶聚居村寨六巷乡六巷村古陈屯,这里是金秀瑶族黄泥鼓舞的发源地。年过六旬的盘金海苍髯络腮,这会儿正闲坐家中摆弄几面黄泥鼓,琢磨着黄泥鼓舞的动作。他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瑶族黄泥鼓舞代表性传承人,烫金的证书挂在他家堂屋的墙上,甚是显眼。
“难得你来一趟,我给你展示一下黄泥鼓的声音。”他选了一面公鼓,在菜地旁抠到一块黄泥,用水和成糊状,取一小撮涂抹在鼓面中心。“嘭——哒——”其声铿锵,定音完成。接着,他便展示了黄泥鼓舞的几个代表动作:持鼓、击鼓、跳跃、转身……
墙上还有一张照片,他得意地拿给记者看。照片中,他身着坳瑶支系的传统盛装,左手擎起黄泥鼓,腾跃的同时右手击鼓。
“瑶族人民跳黄泥鼓舞祭祖、祈福,这个习俗从古就有了。”盘金海介绍,但是一直以来,会跳黄泥鼓舞的人很少,像他这样的舞师逐渐老去,年轻人却不屑于学。所幸,随着黄泥鼓、黄泥鼓舞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知之习之者渐渐多起来。当地鼓励对非遗项目活态传承,让黄泥鼓、黄泥鼓舞绽放新时代的生命力。
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覃玲玲介绍,该县扶持发展沉浸式文旅体验,借助民宿旅游、民俗展演等形态,推出体验、观赏、学习等文旅服务,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如今,县域多个景区的民俗表演节目中,黄泥鼓舞不可或缺,成为游客喜爱的元素。
走进该县文化馆,文化工作者正在排练黄泥鼓舞。瑶族艺术研究展示中心退休返聘的文艺工作者吴辉林兴致勃勃地给记者介绍起黄泥鼓舞的原生态和艺术化动作要领。文化馆副馆长庞晓华介绍,该县创作以黄泥鼓为题材的大戏《黄泥鼓之恋》,曾入选“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展演剧目、广西艺术精品创作扶持计划剧目,以及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广西剧展竞演项目等。
金秀还积极推进黄泥鼓舞进校园,完善黄泥鼓舞传习基地建设。去年年底,该县举办中小学教师黄泥鼓操培训,就有50多名教师积极参加。该县教育体育局局长王万年介绍,近年该县把黄泥鼓舞的动作和韵律改编成黄泥鼓操,推广到各中小学校,反响热烈。如今,该县民族高中、民族小学等学校坚持推广课间黄泥鼓操,成为学校的文化特色。
鼓与舞,是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载体。该县民宗局副局长梁春玉介绍,以黄泥鼓为道具的“顶鼓”竞技,也曾以表演项目参加区内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如今,在瑶族盘王节、“壮族三月三”等盛大的民族节日庆典上,黄泥鼓共同击响民族团结的强音。(广西日报 记者 蒙进煌 通讯员 廖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