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之巅”猫儿山位于广西桂林北部,海拔2141.5米,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也是举世闻名的秀美漓江的发源地。
在猫儿山深处,有这样一群巡护人,他们终年坚守在茫茫林海,穿行在沼泽湿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扎根在崇山峻岭间,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巡护员用脚丈量着土地,他们是漓江源头生态保护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巡护员走在巡山路上,第一个为王华生。
猫儿山虽地处华南,因海拔高,当下气温已较低。在猫儿山巡护了二十年的王华生,又一次带队与巡护员一起走在巡护漓江源头的路上。
二十年如一日的巡护,只为这片绿水青山
“前面的那片沼泽湿地就是漓江源了,现在是枯水期,水位不高。”在猫儿山巡护了二十年,对于保护区内哪片林子的树长得高,哪块洼地的草长得密,王华生了如指掌。现在,他正和队员们一起前往漓江源头开展巡护工作。
王华生是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庵堂坪管理站的站长,在保护区里,共有十二个管理站,每个站点有三名巡护员驻守。浩瀚的林海,生态保护、森林防火、反盗猎、反盗伐……与猫儿山的动植物有关的,都在巡护员的工作范畴内。
从庵堂坪管理站向上走三四公里的山路,来到猫儿山主峰下一片开阔的山间平地,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漓江源。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形成巨大的碳化土沼泽湿地,溪流纵横汇聚成潭,潭水汇聚成河。漓江,便发源于这片原始矮林沼泽之中。
“如果到了雨季,水位便会漫上来,地下泉眼向外冒水,山上的雨水也跟着向下倾泻,形成十分湍急的水流,这个时候巡护可要十分小心。”一位巡护员说。
“这片沼泽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储存了数百万方的水量。”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保护管理科科长王绍能介绍,因为常年的保护,漓江源头的这片山林处于最原始的状态,树木枝叶在林下不断堆积碳化,就像给地面盖了一层很厚的被子,既能大量积蓄雨水,又可减少土壤含水蒸发,保持着过度湿润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苔藓植物开始生长,泥炭开始堆积,大量水分得以涵蓄,形成极为罕见的南方山地沼泽景观。
在保护区驻守了二十年,对于这里的一些景观,王华生了如指掌。“你抬头看看这两棵千年铁杉树,像极了一对情侣。”铁杉是冰河时期孑遗树种,被称为植物王国的“活化石”,也是猫儿山的镇山之宝。在漓江源附近的这两棵千年铁杉,彼此生长,互不干扰,树冠与树冠之间留有微小的缝隙,从地上仰望,就像一对情人相互依偎。
两棵千年铁杉树,像一对情侣。
巡护员在巡山路上。
四季轮回,巡护员的脚步从未停止
华南之巅的云海。
一路美景的背后,实则是险象环生的巡护工作。
春季万物复苏,除了要防范蚊虫的叮咬,更要小心出没的毒蛇,在每个巡护员的背包里,蛇药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巡护员巡山时携带的药品。
夏天雨季,汛期到来,许多平时常走的巡护线路被大水淹没,通行时尤其要注意安全。
巡山路上的湍急溪流。
秋天天气干燥,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除了要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护力度,他们还要走进山脚的村庄,向当地村民宣传防火事项。
到了冬天,道路结冰,交通中断,凛冽的寒风在森林中肆意穿梭,寒冷如影随形,但巡护员在林海穿行的脚步从未停止。
巡山回来一定要报平安,这是巡护员们烂熟于心的规定。“每天早上出发巡山前,我们要在群里报备巡护的路线。巡山回来后,也要在群里报平安。”王华生说,“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如果没有及时报平安,我们就会立刻去他的巡护路线上进行搜救。”
“有时出发时天还是晴的,进入山林后突然起雾,能见度只有几米,让人胆战心惊。”八角田管理站站长王远明说,山上气候变幻莫测,常常能遇到阵雨和大雾,这个时候就只能找个地方躲一下,等天气放晴,再继续巡护工作。
华南之巅冬天雪景。(资料图)
近年来,猫儿山保护区进一步加大智能化、信息化和科技化建设力度,初步建成了猫儿山保护区森林防火监控、智能巡护监测、无人机监测、宣教展示等多位一体的“智能化”保护区管理体系。
不仅山林保护得好,这里的水源也一直得到有效保护。王绍能介绍,巡护员们也会将经过漓江源的巡山线路作为重点线路来巡查,确保漓江源水质常年清澈干净。
猫儿山的巡护员。
时光荏苒,巡护员们几十年如一日,穿行在猫儿山的深山老林里,用坚守和执着谱写人类保护大自然的诗篇。他们说,保护这片绿水青山,是无悔的选择。(唐国槟 陈梓予 唐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