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鲎密度跃居全国首位 每百平方米高达53.1只
来源:广西日报  |  2022-07-06 14:38:14

广西鲎密度跃居全国首位 每百平方米高达53.1只

幼鲎数据采集。

  6月中下旬,一项专业监测发现,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岸滩涂遍布中国鲎,单位样方最大密度高达53.1只/100平方米,跃居全国第一;与去年监测的单位样方最大密度15.6只/100平方米相比,提高了2.4倍。中国鲎密度在此激增,得益于中国鲎幼体的激增。

  这项监测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的组成部分,由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省级重点实验室监测调查组实施。在2021年首次监测的基础上,监测组今年6月再次来到儒艮保护区,沿岸选取7个海滩涂,分别为海脚、榕根山、东风、海棠、山头、榄子根、乌坭,共布设336个8米×8米监测样方,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科学监测。7个滩涂均发现中国鲎幼体,其中榕根山和海棠两处海滩涂十分适合中国鲎幼体觅食栖息,中国鲎幼体覆盖度特别高,其数量占调查范围总量的36%以上;榕根山海滩涂作为儒艮保护区中国鲎幼体核心分布区,单位样方测得中国鲎最大密度53.1只/100平方米,平均两平方米超过一只。

  保护区滩涂生态环境良好,为不同年龄中国鲎幼体提供了优质栖息环境。调查发现,这些中国鲎幼体结构完整,头胸甲宽度范围为10毫米至88毫米;平均甲宽从去年45.4毫米下降至27.1毫米,但最小甲宽没有变化,说明今年榕根山一带新增中国鲎产卵,在滩涂上觅食的中国鲎幼体中有大批“新生儿”。

  中国鲎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浅海区域。2021年,北部湾大学联合我国16个涉海单位,在中国沿海地区设置17个观测站,启动“IUCN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此项计划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牵头实施,旨在通过标准化鲎资源调查方法,摸清亚太区鲎生存现状,及时更新鲎的濒危等级,为后期的鲎资源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与2021年鲎观测网络计划调查数据比较,儒艮保护区榕根山海滩涂的中国鲎幼体样方密度激增,一年间便大大超过其他观测站点。

  儒艮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张宏科说:“鲎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均有发现,保护区近年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幼鲎喜爱浅海沙质滩涂,近年我们持续清理整治霸海霸滩养殖行为,拆除滩涂上违设的木桩、轮胎、水泥桩等,为中国鲎的繁衍提供了良好栖息地。”

  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中国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数据缺乏”更新为“濒危”,并将每年6月20日定为“国际鲎保育日”,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保护鲎资源。我国2021年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中国鲎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广西日报 记者 袁 琳 通讯员 蒋欣妍 徐萍钰 文/图)

  ■相关链接

  鲎,从4.8亿年前问世至今仍然保留着它原始而古老的相貌,素有海洋“活化石”之称,我国分布有中国鲎和圆尾鲎两种,目前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对于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医疗健康、文化习俗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鲎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至5千克。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因此被称为马蹄蟹。体近似瓢形,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肢;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体为棕褐色。鲎平时钻入海沙内,退潮时在沙滩上缓行,雌雄成对常在一起。

  鲎主要生活在浅海沙质滩涂,喜欢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鲎类主要为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取食时用螯肢将食物送到口部,用颚肢的基节磨擦、咀嚼后再送入口内。

  中国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蜕壳15到16次才能性成熟,历时13年左右,随后进行繁殖。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原因,鲎失去了部分赖以生息的浅海沙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编辑:韦欢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