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城聚力垃圾分类 持续深化文明创建——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保持位列第一档
南宁市平里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南宁市中小学校通过开展家校互动活动,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全民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与周边环境搭配和谐的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屋。
放置于全市各个社区的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屋。
南宁市配置密封、密闭运输车辆,最大限度避免垃圾渗滤液“跑、冒、滴、漏”问题。图为厨余垃圾运输车。
生活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它既彰显了一座城市的社会文明水平,又体现了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
作为全国首批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南宁市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活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来抓,转化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升华为现代生活的文明标尺。
近年来,南宁市紧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关键环节,拉高标杆、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符合南宁特点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新路子——形成了“大分流、小分类”的工作模式,构建了生活垃圾投、收、运、处体系,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结构明显优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在住建部关于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的通报中,南宁市自2020年第三季度起连续四个季度保持位列第一档。
高位推动 构建多层级工作管理格局
垃圾分类推进伊始,南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便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深化改革任务、立法重点保障、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案调研的工作内容,形成四大班子合力抓的工作格局。
推进过程中,南宁市成立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建立工作绩效考评制度,严格落实牵头部门、协作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形成了“市级高位统筹、县区政府负责、市区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了市、县(市、区)、街道、社区、责任主体单位五级联动机制,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全覆盖。
同时,我市编制了《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专项规划》《南宁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2016—2030)》《南宁市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建设规划》;出台了《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60余份配套政策文件,构建了垃圾分类实施框架;编制了12个行业的垃圾分类指引,初步构建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化管理体系;以广西地方标准形式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指导南宁市及区内其他13个地市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作业……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勠力同心打响了一场垃圾分类的“持久战”。
目前,我市结合乡、村、镇生活垃圾统收、统运、统处工作要求,组织编制新一轮的《南宁市生活垃圾转运规划》《南宁市环卫专项规划》《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为全市推行垃圾分类提供顶层设计。
闭环管理 打造多维度分类处理系统
如今,走进南宁各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机场、车站等人口集中场所,醒目位置都摆放着分类垃圾桶。每天,环卫工作人员将分类垃圾统一收集、专车专运至生活垃圾处理终端。
近年来,南宁市切实建立垃圾分类全链条闭环体系,因地制宜建立垃圾分类处置体系——
在生活垃圾分流减量上,全力创建节约型机关,推动绿色采购、绿色办公,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严格落实“限塑令”,推行净菜上市,实施果蔬菜皮专项整治;规范快递绿色包装,实现快递“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90%;倡导“光盘行动”,积极引导消费者适量消费。
在厨余垃圾处理技术上,针对厌氧、好氧等工艺高成本、后续产品出路难等问题,因地制宜探索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协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处理厨余垃圾,使有机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达到新高度,极大地降低厨余垃圾、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目前,已完成横州、马山、隆安、西乡塘等项目建设。
南宁市还配置了密封、密闭运输车辆,最大限度避免垃圾渗滤液“跑、冒、滴、漏”。目前,全市共有可回收物运输车183辆、厨余垃圾运输车158辆、有害垃圾运输车19辆、其他垃圾运输车1691辆,同时建设小型其他垃圾转运站55个、大型综合垃圾转运站1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6个、有害垃圾暂存点10个,基本实现分类贮存,实现垃圾分类运输、计量、中转等功能。
目前,全市可回收物日处理分拣、消纳能力达2500吨;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120吨,明年初将达1870吨/日;有害垃圾日消纳能力达530吨;大件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25吨;其他垃圾日处理能力达3135吨,今年底可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基本实现垃圾分类的无害化、资源化。
知行合一 营造多层面宣传教育氛围
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南宁市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平台矩阵优势、典型激励优势、活动引导优势,加强条块协同、平台构建,整合多方资源,不断掀起垃圾分类宣传热潮。
南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各县(市、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及“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的要求,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将垃圾分类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统筹作用,推进社区党建与各领域党建共商共治,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全市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桶边督导、宣传培训等志愿服务。据统计,全市党员、志愿者等累计开展垃圾分类相关志愿服务129万人次。
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市委党校主体班教学、广西干部网络学院培训、领导干部任用培训、普法考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内容,明确了“知行合一教做并重”的导向,引导市民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截至目前,南宁市已建成26个垃圾分类宣教基地,通过创意展板、互动体验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
编印《南宁市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开展垃圾分类“我知晓、我参与、我行动”家校互动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示范带动 全域治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以前垃圾乱飞,现在干净整洁,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在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排红村排岜庄村,村民相祥云指着房前的两个垃圾分类桶和不远处的垃圾收集固定点说。
这是南宁市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城带乡”协同发展的缩影。2018年,南宁市按照“三个全覆盖”要求,在全市选择10个街道、社区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从宣传发动、收运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2020年从10个街道提标扩面至30个街镇,全市建成区共计291个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引导所辖范围内的住宅小区、公共机构、学校、医院、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企业、公共交通场站、星级宾馆酒店、公园景区及其他场所等,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投放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同时,点线面推行住宅小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因地制宜改造升级居住区投放点,优化四分类垃圾桶点位布局,配建标准化四分类密闭式垃圾收集房、接驳点等设施,逐步推行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工作,加强督导员队伍建设,重点在居住区每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安排至少一名督导员进行现场督导、开袋检查,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让居民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南宁市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一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为抓手,积极打造农村厨余垃圾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处理试点项目,基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印发《南宁市利用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处理厨余垃圾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在全市共15个县区推广;积极开展示范乡镇、示范村屯创建;通过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促进农村居民分类习惯养成;探索建立“分类投放要定点、分类收集要定人、分类运输要定车、分类处理要定位”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的长效运行、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就近就地处理为主、焚烧为辅、卫生填埋为补充”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久久为功 不断提高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中,南宁连续四个季度保持位列第一档,成绩显著。”市垃圾分类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南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强首府”有关决策部署,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从完善投收运处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推动习惯养成四个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在完善投收运处体系方面,继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居住区生活垃圾投放设施改造升级,在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小区开展“三定一督”(即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工作;开展分类收运专项整治行动,合理规划收运路线,配齐分类收运车辆,推行不分类不收运制度;加快推进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焚烧发电厂、有机垃圾处理厂和蓝德餐厨垃圾处理厂三期项目建设,确保年度前投产并稳定运行,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夯实主体责任,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制,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加大考核评估和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在加强宣传教育方面,开展入户宣传和培训教育,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小区、进商超、进企业、进公园主题宣传活动,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在推动习惯养成方面,以垃圾分类为载体,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促进良好文明习惯养成,切实提高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南宁日报 撰文:本报记者冯梓剑 通讯员陆炫 图片:均由市垃圾分类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