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一环。广西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大力开展课后育人活动,以高质量、有特色的课后服务,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也解决了家长按时接学生难的问题。100%的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超过9成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这是“双减”政策实施一段时间来,广西交出的一份答卷。
按照“5+2”“两个全覆盖”的要求,广西全面推进课后服务。“5+2”就是指学校每周开课后服务5天,每天服务时间不少于2小时,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上下班衔接;“两个全覆盖”即:提供课后服务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获悉,截至11月14日,广西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比例达到100%,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比例达到99.59%,学生参与率达到84.53%。为了确保课后服务适合校情学情,我区遵循“一校一案”的原则,突出加强音体美等专项技能、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全区各地制定“一校一案”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积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除了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外,还引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管理政策,明确遴选条件、管理要求和退出机制,引导学校合理选择,满足学生兴趣类课后服务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百色市田林县积极拓展服务渠道,面向社会聘请科技类、艺术类专业人士积极参与;鼓励家委会、社区、志愿者、公益组织等力量加入,联合开展好课后服务。
各地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依托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不同的兴趣小组或社团中,放松自我、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培养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桂林市汇通小学与“邻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探索课后服务工作新模式,每周五,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的大学生们都会来到汇通小学,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给孩子们享受“点单”服务。实现高校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效互动衔接,优化了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为该校量身订制了“私教式”课后服务项目。
课后服务,为校园生活添彩,更为学生成长赋能。广西各学校科学规划设计课后服务内容,在提供一定时间的学业辅导之外,更强化素质拓展,加强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等服务内容。南宁市中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充分发挥了“一校一案”的主观能动:该市江南小学本部校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邕州陶艺”融入课后服务课程中;桂雅路小学课后服务开设了本土白话课程;秀安路小学开设了山歌合唱团;明秀西路学校开设了口风琴、武术兴趣类课程;新阳路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开设了苗绣课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立足党建+队建,优化课后服务。结合少数民族特点,该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山歌等引进校园,建设“红领巾探秘营”“红领巾综合实践基地”“红领巾生态植物园”,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开展多彩民族精品课程,提供“课前课后双服务”。课前服务主要开展阅读和诗文诵读,课后服务是以“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特长拓展”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开展课后服务,也是为群众减负的一项民生工程,暖心工程。各地把工作着眼点放在破解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学生无人看管的社会性难题。为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开展,各地教育部门、学校问计家长,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准确了解学生和家长课后服务需求。同时“制度先行”,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和工作制度,规范化开展课后服务。南宁市教育部门为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统筹管理,建立学校课后服务日报和半月报监测机制,制订课后服务正面、负面清单。
崇左市江州区第四小学的学生多是进城务工子弟,家长忙于应付工作,对孩子的学业很难顾及,学校从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出发,组织老师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专业的课后服务,老师对学生课后作业纠错及辅导,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压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赞成。(广西日报 记者 奚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