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筑法治文化 润泽千家万户——南宁市多管齐下提升法治文化“软实力”
来源:南宁日报  |  2021-10-25 21:06:54

  漫步在南湖公园法治文化园,一块块法治名言书法石刻、一个个法治历史典故、一张张法治实践照片、一条条法治文化谜语,令人驻足留恋,思绪万千……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传播平台进一步拓展,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出一条法治文化深度融入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特别是“七五”普法以来,南宁市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主线,以打造法治文化品牌为重点,努力融合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积极探索培育南宁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规范力,有效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了“七五”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南宁建设同步发展。

  夯实基础工作

  提供法治文化发展源动力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面对社会发展与民众对法治建设的迫切需求与期盼,首府南宁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着力让法治成为南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全面推进法治南宁建设方面,南宁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例如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和推动法治宣传教育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出台《关于加强南宁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和具体措施等,使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干有目标、做有标准、查有责任,保证了法治文化建设长效开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牢了法治建设的基础,法治南宁的推进自然就有底气与保障。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市委、市政府把普法建设工程列入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2015年,市、县(区)两级财政投入2724万元,在全市127个乡镇(街道)254个村(社区)建设电子法治宣传栏和15个县区(开发区)建设30个法治文化教育基地。2017年,投入2700万元,在全市15个县(区)、开发区选取27个村(社区)作为试点,按照“五个一”(即一个法治宣传阵地、一间法律服务工作室、配备一名法律顾问、开通一条法律服务热线、建立一套法律服务制度)标准创建法治建设示范村(社区),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法治宣传栏以建设液晶智能法律服务查询系统和法治宣传、村务公开信息发布系统的形式宣传宪法、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案例、法治新闻等;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则以石雕、长廊、展馆等形式,展示法治历史、法律法规、法治人物、法治格言等法治文化,使群众直观地接受教育,寓教于乐,增强法治文化渗透力。

  此外,我市还组建了一批法治文化传播队伍,动员机关、事业单位、文化团体、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法治文化建设。选聘747名政法干警担任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组建法治宣传“轻骑队”16支,选派大学生村官法治宣传员420名、大学生法治宣传志愿者4200多名,成立普法讲师团49个、法治文艺团体70个,为创新发展法治文化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打造特色品牌

  增强法治文化感染力

  法治文化建设本质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

  近年来,南宁市结合地方民族文化个性和特点,以“法治伴您平安行”为主题,打造了70个富有南宁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并全面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个法治教育基地、100个法治示范村(社区),开展1000场法治南宁讲堂、10000次法律“六进”活动,为推动“七五”普法深入开展注入了新活力。

  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市党校为依托,建立全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培训基地;以历史文化资源、监狱、看守所为依托,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以司法审判机构、禁毒基地、中小学校为依托,建立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以各部门、各行业教育培训和服务资源为依托,建立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法治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以县区培育“法律六进”示范点为依托,建设法治文化社区、法治文化园等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打造一批法治文化新媒体宣传品牌。开设以《政法在线》《警方传真》《小黑说交通》《“岩岩”讲法》《看法》为代表的电视普法栏目,以直观生动的电视语言播报法治进程、传播法治文化;开设以《政法之声》《政风行风热线》为代表的广播普法栏目;开通以南宁普法网、南宁法制网、南宁巡警便衣雏鹰平安导航、警方传真等为代表的网站、微信、微博、APP等普法平台,通过与群众互动,运用法律解决各类民生问题,受到群众欢迎。

  打造一批本土特色法治文化品牌。武鸣区将法治教育与“壮族三月三”传统山歌文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普法新渠道。马山县根据当地壮族民众爱用山歌交流的特点,成立了壮族三声部普法山歌队,将常用法律知识编成山歌来传唱。宾阳县、良庆区、邕宁区等县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歌资源打造普法山歌品牌。上林县“镇圩瑶乡法治文化园”、江南区“江西镇法治农民画”“菠萝岭社区元宵花灯会”形成了民族文化和法治文化完美结合的地方特色。

  搭建实践平台

  扩大法治文化影响力

  为在全市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我市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法治文化形式,丰富法治文化载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群众文化,积极拓展法治文化空间,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创新形式,营造法治文化宣传环境。在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搭建“法治南宁讲堂”新平台,探索实践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在基层开展“法治文化进农村(社区)”“法律援助进万村”“律师牵手社区”等主题活动;在学校建立青少年维权岗,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小手拉大手”、“小小交警队”、法治书画展、模拟法庭、法治演讲比赛等主题实践活动;在企业组织律师开展“法律进园区、进项目”、“关爱农民工”、“诚信守法企业”创建等活动,为企业发展开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丰富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

  围绕大局开展法治文化主题宣传活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重点工作,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征地拆迁与维权、扫黄打非、打击传销、政法宣传月、平安宣传月、妇女儿童维权、交通文明、防震减灾、“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各类普法对象在思想上实现了由法制到法治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了全市重点工作顺利进行。

  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弘扬法治精神。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推进“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中,针对城乡容貌脏乱差和道路交通秩序中的大量违法现象,依法依规及时处置违法行为,使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变,让广大群众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法治力量和法治魅力。(南宁日报 记者杨盛)

编辑:杨永娟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