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珍稀动物林麝在大明山“上镜”,冠斑犀鸟、领角鸮、斑头鸺鹠等野生动物频频“敲门”,大批鹭鸟飞来过冬繁殖……近年来,南宁市坚持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基本方针,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使社会各界对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显著提高,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栖息地破坏等生态问题,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 生生不息
我市森林面积115.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78%,目前共建成21处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8处、风景名胜区2处、森林公园8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石漠公园1处,自然保护地批复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221万公顷的3.59%,丰富的生态资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奠定了优厚的自然生态本底。
2021年8月30日,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濒危珍稀动物林麝的活动视频,并且是林麝珍贵彩色影像资料。2020年9月至今,林麝已在广西大明山多次现身。林麝多次“上镜”,证明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持续好转,为林麝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说明广西大明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保护区管理成效显著。
今年9月,广西自然博物馆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联合团队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并联合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认定,将其命名为——广西琴蛙。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理清广西区内琴蛙种类及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国琴蛙属的多样性和谱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我市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生活着我国二级保护物种冠斑犀鸟。其最明显的外形特点之一是嘴上有个头盔状的盔突。它们能吃下很多动物吃不了的大而硬的果实和种子,并把种子传播得很远,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冠斑犀鸟在我国分布较少,仅在广西南部、云南西部发现,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生态宜居 和谐美好
近年来南宁环境不断改善,很多鸟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昆虫等生物都把市区内的公园、绿地、水域作为栖息、繁衍的好地方。2020年以来,市林业部门接到市民偶遇野生动物的咨询电话不断增多,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冠斑犀鸟、领角鸮、斑头鸺鹠等,一些珍稀野生动物渐渐成为城市的常客,珍稀野生动物频频来“敲门”的背后,是大自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回应”,是动物对于人类的善意“示好”。 (下转2版) (上接1版)每年我市有大量候鸟飞来越冬,成为我市一道靓丽新风景;今年2月,五象湖公园出现百鸟集会画面,在南宁动物园的水晶湖、青秀湖、广西大学一带,每年吸引大批鹭鸟飞来过冬繁殖,南宁拥有适合野生动植物生活的环境,给多样生物在城市里“安家”。
随着近年来我市大量植树造林,修复碎片化的生态,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野生动物与人们的距离日益拉近,描绘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共享美好家园的画卷。
监督检查 依法治林
2020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限期进行整治修复。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共同成立专项联合检查组,并制定了《南宁市自然保护地大检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全面排查和整治南宁市自然保护地内破坏生态环境、损害自然资源和景观的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我市林业、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近年来,我市开展了“清风行动”“国门利剑2021”等专项行动,全面整顿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从业机构,停止一切以食用为目的的经营利用陆生野生动物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双结合,使执法督查更精准高效。2020年1月至今,我市出动执法人员2万余人次,清查陆生野生动物养殖、经营交易场所6000余处,累计监测网店1万余家、网站5000多个,删除涉及野生动物网络链接34条,共收缴野生动物445只(头/条)、国家级保护动物制品169件。(南宁日报 记者杨盛 通讯员蒋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