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龙胜各族自治县创新全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全县大景区 处处见风景
8月10日,记者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从山头眺望,具有瑶族风情的传统民居散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层层叠叠的梯田旁。“融合了瑶族风格和现代元素的民宿很受欢迎,旅游旺季还得提前网上预订。”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
近年来,龙胜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核心产业、品牌产业和生命产业来打造,创新全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健康“三位一体”的发展之路。
A 大力发展生态民俗旅游
该县平等镇广南村有着千年的大糯种植历史,形成了种、收、食、娱的大糯种植文化。近年来,该村依托生态优势,将大糯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与平等、龙坪、平熬等村合力打造1000亩左右的大糯种植基地。并通过大糯文化传承展示中心、鼓楼春农业开发公司等,发展以大糯产业为基础的文化节庆旅游活动,实现农文旅的有效结合。今年广南村农副产品年产值预计有500多万元。
发挥生态优势,用好民族文化。龙胜立足县情实际,确定了让群众打生态牌、吃民族饭、赚旅游钱的发展之路。目前,该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5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依托旅游产业带动45.29%的脱贫人口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打造了龙脊景区至温泉景区的百里乡村旅游示范区,以及金江、里才、张家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龙胜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324.75万人次,同比增长44.75%。
B 提升“形实魂”城乡风貌新
在龙脊镇金江村黄洛瑶寨,当地村民将一处积满腐朽木质藩篱的废弃菜园进行清理,并按照相关规定通过申报,建成了现在带有当地瑶族特色的民居。“我在黄洛瑶寨歌舞场跳舞得一份工资,另外自己还制作瑶族刺绣手工艺品卖给游客,成为‘双薪’农民。”村民潘继凤对记者说。
龙胜将城乡风貌改造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城乡风貌的“形、实、魂”上下功夫,注重规划、因村施策、突出特色,让整村风貌与周边山水环境相协调。目前该县已对“两高”沿线928个村屯的1637栋房屋进行风貌改造,截至目前已改造完成1454栋。
该县把城镇、旅游景点、周边的村庄连片、成区域进行推进,实现全县风貌改造提升全覆盖,逐步塑造富有龙胜特色的城乡风貌。尤其是充分挖掘文化因素,打造苗族、侗族青瓦房古香古色的吊脚楼,打造瑶族四柱落地、文静雅致、空透轻灵的挑廊式吊脚楼,打造壮族五柱落地、川方穿榫衔接、石头地基、高垒石坎的干栏(麻栏)式建筑。
C 把全县建成一个大景区
该县按照“全县大景区,全域大旅游”的规划思路,围绕“生态旅游”大环线的建设,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进行建设。根据“一核两重四镇五区+旅游大环线”的全域旅游规划重点,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布局。“一核”即以县城为核心,“两重”以龙脊景区和南山景区为重点建设景区,“四镇”即在环线上建设苗、瑶、侗、壮四个民族特色小镇,“五区”即打造温泉、彭祖坪、西江坪、大坪塘、花坪五个度假区。
通过创建“诗画龙脊”和“福满金坑”“花语泗水”田园综合体,形成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田园综合体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悉,田园综合体的创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将田园综合体创建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发挥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浓郁的“后发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扶贫+乡村建设”四位一体的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旅游分红收益明显,龙脊旅游有限公司、桂林龙胜春秋民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农户在种植水稻、维护梯田景观和发展特色民宿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将旅游收益按一定股份返还给群众分红。2020年,金江村黄洛屯民族歌唱表演收入380多万元,销售旅游工艺品收入达200多万元,农家乐、农家餐饮接待收入400多万元,仅旅游这一项就给黄洛屯每户带来平均约12万元的收入。旅游又推动了群众自主的环保意识、自觉的生态认知和自信的文化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突出田园特色,推动休闲旅游持续发展。田园综合体创建突出梯田和传统村落等田园特色,依托“九龙五虎”“七星伴月”等名牌景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节庆、民族美食等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举办龙脊古壮寨开耕节、平安村梳秧节、黄洛瑶族晒衣节等系列民俗节日和梯田文化旅游节、龙脊梯田百公里跑山赛等重大活动,打造出一系列休闲旅游品牌。(广西日报 记者 李家健 通讯员 韦吉阳 实习生 唐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