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池市创新推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激活新动能 多元化选育 精细化管用
本报记者 廖庆凌
“能主动放弃在深圳月薪过万元的稳定工作,辞职回来建设家乡,就冲这一点,我们相信她。”今年年初,在东兰县巴畴乡巴畴村党员大会上,“90后”女大学生韦春艳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许多群众如是说。
大学生返乡担任村(社区)两委干部,这在往常很稀奇,但在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期间,却成为一种潮流。河池全市共有586名大学毕业生返乡竞职。
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河池市选出新一届1.1万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4.2岁,较上次换届降低4.8岁;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21.1%,较上次换届提高7.45个百分点;女性干部占26.69%,较上次换届提高3.31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学历20.3%,较上次换届提高8个百分点。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得到较大改善,这得益于该市推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
为打好乡村振兴基础,河池市在村级两委集中换届前,出台《关于推进村干部专职化管理的意见》,着手构建村干部“选、育、管、用、保”的闭环制度机制,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河池坚持多元化选育村干部,通过严格标准选、拓宽渠道挑、党员群众推等办法,把政治强、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优秀人才识别出来、选拔出来、培养起来,全市累计从农村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中储备培养村干部后备人才9145名,并采取设岗定责、跟班锻炼、参加中心工作等方式,提高村级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本领,蓄足村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该市注重将村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采取专家辅导、现场教学、能人示范等方式持续开展全覆盖培训,有效提高村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的能力。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村干部培训157期,培训1.8万人次。
坚持精细化管用村干部。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明确村干部职能权限、作风要求、行为规范,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用权“边界”、规范办事流程,提升村干部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行村两委向乡镇党委,村干部向党员、村民代表承诺并接受评议的“两诺两评”机制,通过公开承诺、现场点评,评议结果与兑现绩效补贴、表彰奖励挂钩等措施,构建有奖有罚、奖优罚劣的履职管理机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高人才支撑、组织保障。
“推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不仅是要选好管好村干部,更要保障激励好这支队伍,让他们有盼头、有奔头,更好地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河池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施展说。
坚持持续提高村干部基本待遇,引导县(区)整合村级设有资金补贴的岗位,如警务助理、计生专干、食品安全协管员等,将岗位职责由村干部承担,基本待遇由村干部享受,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健全“基本报酬+工作补助+绩效奖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补贴”的村干部薪酬体系,逐步提高村干部工作补贴和正常离任补贴;进一步探索实行养老、医疗、意外伤害保险补助,加强基本保障。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均达到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其他村干部待遇也稳步提高。
拓宽成长空间,坚持每年在乡镇公务员招录和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中,拿出各不少于2%的名额面向村干部招录招聘,对持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村干部,在岗工作满一届且表现优秀的,可直接面试和考察进入乡镇事业单位。今年乡镇换届,全市共拿出21个乡镇领导班子副职岗位面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
据统计,该市有9个县(区)通过出台激励措施公开招募村(社区)干部,累计吸引906人报名参选,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86人;有406人经过法定程序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80人当选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