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幸福新生活 ——贺州市平桂区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
来源:广西日报  |  2021-06-03 17:00:19

  本报记者 王春楠 通讯员 廖佩影 郑丽兰

  “下楼进厂门,上楼进家门。我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孩子就近在平桂区民族中学上学,社区党员干部也经常关心帮助我们,日子过得很舒心。”谈到搬迁后的新生活,贺州市平桂区易地扶贫移民新城文华社区居民赵亚英很满意。

  平桂区以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设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推进安置点管理和服务工作,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 健全组织架构 群众舒心入住

  文华社区二期楼栋长严纯秀是一名党员。2019年,社区党支部刚成立,她就把党员关系转了过来,义务当起了社区的党建宣传员。“我每个月都按时参加社区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社区群、党员群,随时把党的政策分享给邻居,进行理论宣讲。”严纯秀说,如今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党建引领文化,文化凝聚民心。根据安置点搬迁规模的大小和党员数量,平桂区采取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成立党小组、设置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及时把安置点党组织建起来,充分发挥阵地作用。

  高标准打造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室内设置红色书吧、电影院、健身馆、儿童驿站、妇女之家、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功能室,室外建有游泳池、羽毛球场、排球场、中心广场等健身益智场所,全部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更增加了群众和社区的融入感。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平桂区发挥党员帮带作用,组织在职党员与搬迁群众结对帮扶,全面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贯穿整个搬迁过程,采取一名搬迁党员结对联系一户搬迁群众或多户搬迁群众的“1+1”包联制度,确保搬迁党员、群众各项权益不受损害。

  2 优化服务平台 群众真心融入

  “我的腿脚不方便,扶贫车间同意让我把手工活领回家里做,上个月收入1500元,能够保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搬迁户覃碧丹是残疾人,靠着力所能及的劳动有了稳定收入,对生活充满信心。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平桂区将安置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平桂新城规划,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平价超市、农贸市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搬迁群众生活水平。

  优化便民服务,推进搬迁群众后续政策落地全程服务。推动人社、公安、卫生、民政、教育等系统将优质资源下沉到安置点党组织服务中心,形成“安置点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席会议制度,为搬迁群众提供“零距离”的“一站通办”便民服务。

  优化就业服务,让搬迁来的4075户2.16万名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平桂区根据搬迁群众实际需求,面向搬迁群众开展厨师、电工、育婴师、茶点师、叉车驾驶、种养殖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采取“服务窗口+劳务公司+企业(扶贫车间)+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运行模式,以“小基地”释放“大服务”,统筹各类帮扶资金资源,积极引进建设扶贫车间,安置搬迁群众4000多人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目前,平桂区易地搬迁进城安置点的有劳动力家庭,全部实现户均一人就业。

  3 精细社区治理 群众放心生活

  “如何让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搬迁群众在新的环境更快适应和融入,凝聚合力发展致富,党建引领是关键。”文华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杨美华说。

  平桂区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依托网格化管理系统,按照“定岗、定人、定责、定任务”的模式,坚持让搬迁群众服务搬迁群众、让社区居民做社区居民工作。还选聘33名责任心强、积极性高、有奉献精神的贫困户作为搬迁户楼长,指导成立移民协会,建立了“社区党支部+扶贫移民服务中心+物业公司+楼长+移民协会”管理服务五级网格化服务体系。

  “感谢邻里互助志愿者的耐心调解,我纠结已久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近日,文华社区居民张逊齐说起志愿者帮助调解其与邻居矛盾的事情,感激不已。

  以情打开心结,以理说服群众,是文华社区纠纷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社区组建以搬迁群众为主力军的“邻里互助志愿小分队”,全面推行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办理小事务、整治小卫生、收集小信息、解决小问题、提供小服务、宣传小政策、实现小心愿的“十小”工作法,动员搬迁群众从“要我参与,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参与,我要服务”。今年以来,邻里互助志愿小分队共受理搬迁群众诉求102件,有效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件,逐渐形成搬迁群众自我治理的良好格局。

编辑:杨永娟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