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80”后女工作队员的扶贫“攻略”
来源:央广网  |  2021-03-05 16:47:38

  央广网南宁3月5日消息(记者骆秋妤 实习生张楠)她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脱贫攻坚队员”;她深入基层、真诚倾听,从开始的茫然无措到笃定前行;她勇挑重担、舍小家为大家,从一个文弱女生到“最美巾帼奋斗者”......她就是南宁市西乡塘区脱贫攻坚工作队员陈金莲。五年的风风雨雨,她和村民们同舟共济,攻破一个又一个脱贫难关,就像竹子深植在岩石缝里,她说做扶贫工作也要把自己的根牢牢地扎进农村。

【“她”力量】“80”后女工作队员的扶贫“攻略”

  陈金莲在果园摘收柑橘(央广网发 江梨莉摄)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201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陈金莲考上了广西农村特岗教师,成为一名下乡支教老师。怀揣着“教育回报社会,做育人园丁”的梦想,她来到山村开展支教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这些孩子对知识是极其渴望的,但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又很可怜。”谈起学生,陈金莲语气柔缓下来,“班级里30多名学生,只有4名-5名学生有父亲或者母亲陪在身边,其他都是留守儿童,身边只有老人,有个学生家里一个奶奶带着六个孙子。”执教班级的现状,让她意识到,个人教育的影响力是不够的,留住劳动力,才能改善现在农村的情况。

  2015年10月,响应全国范围内的精准扶贫政策,陈金莲下村开始了精准扶贫识别工作。在双定镇武陵村,看着村内落后的环境设施、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她更坚定内心的想法,要深入农村,因地制宜,找到致富的办法,留住劳动力,留住一个个圆满的家。2016年3月,听说有机会参加脱贫攻坚工作队,她立刻积极报名,最终被选派成为工作队员,来到了英农村。

【“她”力量】“80”后女工作队员的扶贫“攻略”

  陈金莲(右)在村民家中走访(央广网发 江梨莉摄)

  “女娃子能干什么。”这是初到英龙村开展工作的陈金莲最常听到的话。年纪轻、经验少,对于这些话她常常当做耳旁风,不往心里去,但她内心还是想着一定要证明自己,让大家服气。通过实地考察、走村串户,陈金莲发现英龙村并不是没有发展潜力,只是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比较零散,同时,英龙村种植的作物经济效益低,劳动力不愿留守村内。

  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陈金莲与村内干部积极沟通、考察研究后,建议和引导村民改种果树类作物。同时,陈金莲以“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发展养殖业,让村民加入养殖公司或者合作社,“鸡苗配发—养殖—回收”一系列流程化,形成产业。此外,贯彻“精准帮扶,因户施策”的理念,陈金莲采用教育帮扶、低保政策兜底等多种方式,保障村民生活,提供切实地服务与帮助。

  从茫然无措到砥砺前行

  “感觉是‘从学校又进了学校’,没有和群众打交道、做基层工作的经验,处处都要学习,处处都有学问。”开展工作前期,陈金莲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太少,但她做好了“咬紧不放松”的准备。“对于开展的每一项工作,我的态度就是一定要完成。有问题的地方,就会紧盯着,咬住不放,一直打电话了解沟通到解决为止。”陈金莲说。

【“她”力量】“80”后女工作队员的扶贫“攻略”

  陈金莲(左)向村民请教种植技术(央广网发 江梨莉摄)

  进村开展工作后的一件事,令陈金莲印象深刻。“当时进行鱼塘地基巩固工作,可是因为一些技术问题,导致了塌方。”经费紧张、时间紧迫、安全隐患,每一个都是问题。鱼塘位于屯与屯之间的道路边上,想到老人、小孩会经过附近,陈金莲就觉得心惊胆战。

  “村里有地方塌陷了,就像是我自己家的围墙倒了。那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该怎么解决?”面对难题,陈金莲与村里的干部就地研究了一下午。施工队来了一波又一波,可都因为钱少没挣头,扬扬手就走了。终于,在陈金莲不厌其烦地劝说下,第四次来的施工队只收取人工费用就把活接了下来。紧接着,她又和村干部多方协调沟通,找企业赞助免费的石料、找村内的车队进行爱心运输等等,物料人员齐备之后,加紧赶工把路基砌好。“一切完成之后,心里的大石头才真正落地。”陈金莲感慨。

【“她”力量】“80”后女工作队员的扶贫“攻略”

  陈金莲(右)与村民在果园内喜贺丰收(央广网发 江梨莉摄)

  屈指数来,陈金莲与脱贫攻坚工作结缘已5年有余。5年来,她与全村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奋斗。期间历经怀孕生娃、哺乳期等人生重要转折,但仍然坚持在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始终冲锋在一线,奋斗在一线。

  2019年,英龙村39户126人贫困群众就已实现脱贫摘帽,英龙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0到年收入15万元,摆脱完全靠财政拨付空壳村的状态,从曾两度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到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星级党支部”的荣誉称号。

  2020年,陈金莲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英龙村两委干部的支持和配合下,盘活土地资源,共流转2300多亩土地,引进4家大型企业,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带来村集体经济增收,合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集体经济的日益增加,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

  回想起第一天到英龙村的情景,陈金莲记忆犹新:“虽说村里主干道已经铺水泥了,但屯与屯之间的道路都还是黄泥路,路况很不好,路边也没有路灯,下雨天和夜晚行走都很不方便。”

  现在,英龙村屯与屯之间都铺上水泥路,难行的黄泥路已经过去,“屯屯通道路”成为现实。村内的主干道大都建起路灯,到了晚上也亮堂堂的,灯光球场也搭设起来了,供村民娱乐健身。

  陈金莲说:“‘妇女半边天’它不是一个口号,是社会对女性地位和工作能力的认可,我们女性工作者也能在平凡岗位上彰显巾帼本色,奉献巾帼力量。”

编辑:唐颖倩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