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来源:广西日报  |  2021-01-08 09:11:08

  原标题:广西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增添——乡村振兴新动能

广西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左上图:国家湿地公园凌云浩坤湖。 右上图:游客在马山县古零镇岩壁上体验飞拉达项目。 下图: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拦路迎宾”仪式吸引众多游客互动。

广西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夜游黄姚已成为众多游客的必选项目。本报记者 吴丽萍/摄

广西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桂林漓江黄布倒影景观。

  本报记者 吴丽萍 通讯员 李志雄 冼家杰

  编者按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区以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石漠化地区为重点,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优势和人文风情,大力实施文旅兴桂战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16—2020年,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12.99亿人次,约占全区接待游客总量的44.7%;乡村旅游消费约8620.74亿元,约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6.7%。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区旅游消费的一大热点、助力脱贫攻坚的一大抓手,数十万贫困群众由此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5年来,广西文旅系统着力指导150个有资源条件的贫困村屯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文旅扶贫模式,为全区550个旅游扶贫村提供示范和启发,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品质进一步提升。广西连续3年分别在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会、全国旅游扶贫工作培训班上推广乡村旅游带贫减贫经验。

  如今,全区各市县正在积极推广文旅扶贫好经验、好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1 景区辐射

  发展一个景区,带富一方百姓。我区以成熟景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景区周边居民开展餐饮接待、民宿服务、配套供应和旅游商品销售,带动贫困人口直接就业或间接就业,拓宽增收渠道,辐射能力凸显。

  桂林山水甲天下,最美风景在漓江。阳朔县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漓江为龙头,组织带动周边百姓从事旅游业,充分发挥了旅游“富民富财政”的双富效应。

  阳朔积极探索共享模式,组织发动23个贫困村入股漓江景区、遇龙河景区等经济实体。据统计,2020年23个贫困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平均超过10万元。

  阳朔大力引导景区因地制宜开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漓江景区、遇龙河景区、三千漓、葡萄山等旅游企业共开设扶贫车间12家,吸纳贫困户就业137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3万元。

  引导旅游餐饮企业定向采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食材,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我养殖的小龙虾供应给餐馆,每年收入有5万多元。”高田镇龙门村贫困户陆大宇说。

  2 线路引客

  连点成线,引客入桂。2019年,自治区文旅厅将全区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和包装,推出桂西长寿养生游、中越边关风情游、桂中民族文化游、北部湾滨海度假游等1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世界长寿之乡”乐业县是桂西长寿养生游线路的重要一环。该县在大石围景区西峰的峭壁上,打造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玻璃悬挑平台——云海天舟项目。云海天舟2020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已成为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非周末的日客流量、节假日接待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5倍和10倍。

  客流涌进,乐了百姓。截至目前,乐业大石围景区已带动200多位贫困人口就业,每人每年增收约1.2万元。在景区入股的470户贫困户,共获得红利资金607万元。随着创国家5A级景区工作不断推进,未来景区还将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为发挥线路引客、带动致富的效应,贺州市推出魅力贺州—长寿康养旅游钻石线路、长寿贺州—生态康养之旅、野趣贺州—趣野亲子之旅、秘境贺州—自驾探秘之旅、休闲贺州—白领自在之旅、活力贺州—放飞青春之旅11条精品旅游线路,到贺州的自驾游客大幅增长。

  据统计,2020年,贺州市通过线路引客,促进文旅市场复苏,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带动三县两区3650户、1.26万人脱贫致富。

  3 多业融合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文旅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在产业扶贫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旅游+体育”扶贫。马山县打造了以攀岩运动为核心,融合泛户外运动特色,集运动娱乐、旅游体验、休闲度假、主题商业、教育培训、产业集聚于一体的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核心区三甲屯及周边群众通过提供服务、销售农特产品、土地流转和参与旅游开发等方式直接受益。2016—2018年,三甲屯周边及赛事沿线的羊山、安善、乔老、里民4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

  “旅游+大健康”扶贫。巴马瑶族自治县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长寿人文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努力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旅游向康养旅游转变,给贫困山区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迄今为止,全县共有3.6万名农民吃上“旅游饭”,通过围绕康养旅游产业链条发展特色小吃、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走出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新路子。

  “旅游+异地安置”扶贫。凌云县伶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利用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区资源优势,建立“六个一”旅游扶贫模式,保障每个贫困家庭稳定增收,搬迁户人均年增收1400元以上。“目前浩坤湖边的浩坤村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40多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部分在景区务工的农民年收入近3万元。”凌云文旅部门相关人士介绍。

  4 非遗创收

  广西是非遗大省(区),发展非遗产业已成为脱贫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全区各地积极探索“非遗+扶贫”“工艺+就业”的文化扶贫模式,在非遗技艺传承、就业培训、产品研发销售、品牌营销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非遗创收发挥大效应。

  绣球是广西的特产,在靖西市有一条街,叫绣球街,这是中国唯一一条以绣球命名的街道,这里家家户户都挂满了绣球,从儿童到老人大都会制作绣球。经过培育发展,如今,绣球街火了。旧州绣球风情街、靖西旧州生态博物馆、靖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非遗保护基地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

  绣球织出幸福来。目前,壮锦和绣球产业已成为靖西市民间文化的特色品牌,成为主要旅游产品和农民增收新途径。据统计,靖西市年产绣球30多万只,年产值约350万元,带动1000多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龙州县2018年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该县大力推动壮锦创新性发展,以公司负责设计、提供原材料和销售渠道,贫困户负责编织壮锦的方式,实现非遗保护与群众致富互利双赢,贫困户年增收最高7000多元。

  5 品牌创建

  打造文旅品牌,发挥乘数效应。自治区文旅厅积极引导贫困县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指导贫困地区申创休闲农业、农家乐、森林人家等国家和自治区级乡村旅游标示性融合品牌,通过品牌创建,有力推动贫困地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民宿已成为金秀瑶族自治县一张闪亮的名片。圣堂山脚下的金秀六巷乡大岭村是花蓝瑶、盘瑶、山子瑶3个瑶族支系的聚居地,村里世世代代居住的房子保留了黄泥墙、木板楼、青瓦顶的瑶居特色。依托多彩的瑶族文化,当地对民房进行开发,很快,一批独具特色的民宿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不起眼的土房子摇身变成炙手可热的民宿,成为推动金秀全域旅游的新动力,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发展新希望。

  金秀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以推进贫困村整体脱贫和贫困户持续增收为核心目标,围绕自然生态、瑶族文化、养生健康三大旅游品牌的打造,持续、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2019年,金秀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推手。

  据金秀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2019年,金秀通过打造文旅品牌,带动4000人以上脱贫致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编辑:唐志强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