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广大市民带来了满满的生态红利。 本报记者黄维业摄
本报记者杨盛
“十三五”以来,南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截至10月31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比2015年提高9.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6.8%——蓝天白云持续增多,是南宁人肉眼可见的事实。
“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年齐心协力,担当实干,南宁实现蓝天常驻。“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南宁市以“不容一粒沙”的决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实现一年集中整治、二年巩固提升、三年提质增效,2016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稳定保持在90%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列,真正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顶层推进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过去,只要是蓝天,我就往朋友圈里发图,往往能获得上百个赞。”站立街头,对焦天空,按下快门,摄影爱好者覃永的相机里又多了张蓝天美照,“现在点赞的少了,忙着发图的多了。”为啥,覃永一乐,“人人随手一拍就是蓝天,不再是‘稀有品’了。”
环境就是民生。从含黛远山到浩淼邕江,从繁忙街头到精致巷尾,时空在变换,不变的是头上一片蓝天底色以及南宁人接续奋斗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豪情壮志。
生态“颜值”在线、城市“气质”提升、天空一“蓝”无余,这是市委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系统工程,以“一盘棋”思想,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带领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缩影。
——保卫蓝天,发力攻坚,一个个脚步踏实有力。
市委主要领导多次现场督查、亲自部署,对扬尘综合治理、秸秆露天禁烧、烟花爆竹禁燃限放等重点问题作出批示,坚决完成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这项“硬任务”,持续擦亮首府生态宜居品牌。
——擘画蓝图,着眼长远,一条条规划落盘有声
“十三五”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定达标规划》《南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作战方案(2018—2020年)》,明确空气质量改善中长期目标,规划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作战路线。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实施计划,系统谋划当年蓝天保卫战目标和任务。
——精准防控,铁腕治污,一件件办法“抠出”蓝天
每年10月,我市都会出台当年秋冬季和来年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集中力量开展秋冬季和初春污染天气应对行动;同时,针对道路扬尘、秸秆露天焚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重点工作出台专项治理办法,不断织密污染防治“一张网”。
重拳出击 以蓝天之名向扬尘污染亮剑
粉色的三角梅鲜艳夺目,碧绿的邕江水奔流不息,蔚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来往的车辆在路面上疾驰,从葫芦鼎大桥上空俯瞰,生态之美与城市图景相融自洽,美不胜收。
可时间拨回过去,却是另一番光景,“来往疾驰的车辆扬起漫天尘土,让人睁不开眼。”市民李建国说。市民苦“尘”甚久,可为何治尘却拿不出好法子——过去各相关部门多头执法,各自为战,力不向一处使,扬尘治理总是“慢半拍”。
如何破解治理工作中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的问题?南宁市明确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城管综合执法等部门职责,搭建城市治理高位统筹、上下联动、协同作战、联防联控的综合管理平台。
胳膊铆足劲,拳往一处使。从2016年起,南宁实施“三个年”治尘规划,2019年、2020年,继续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年”“城市治理提升年”巩固治尘成果,扬尘污染标志性指标——今年前三季度PM10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44.4%。
保卫蓝天,成绩喜人,但也必须保持清醒:绿色发展,知易行难,南宁的扬尘治理答卷需要不断书写。
锚定目标,高举扬尘治理“指挥棒”——
加强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开展道路积尘走航监测;设置9个联合执法卡点,遏制泥头车渣土和散装物料运输撒漏;联动惩罚,建立“黑名单”数据库和违法违章信息发布制度。
调整结构,启动绿色能源“置换器”——
淘汰落后产能,完成重污染企业搬迁;鼓励燃煤锅炉“煤改气”,发展再生能源;加快绿色公共交通建设。
源头治理,扎紧污染排放“出风口”——
排查扬尘源头,加强对建筑工地、消纳场等污染源头管控;整治“散乱污”企业,推进工业园区循环改造;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和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禁止通行区域。
一桩桩、一件件,生态治理的如椽大笔接续写就南宁扬尘治理成果,“南宁蓝”成为最惠普的民生福祉,成为每一位市民的幸福底色。“随处可见美丽蓝天,随处可嗅清新空气,南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为广大市民带来了满满的生态红利。”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韦好鹏说。
凝心聚力 精细治污唤回“蓝天幸福感”
今年5月,南宁市开出第一张扬尘治理非接触式罚单,执法人员无需走上街头就能找到违法车辆,凭的是一双双装置在道路上方的“慧眼”。
走进南宁市智慧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十公里外昆仑大道上的“一举一动”,通过“慧眼”传回“5G+”智慧城管扬尘治理系统上。
“所谓‘慧眼’,就是高清摄像头,它们能进行AI智能识别,准确判断施工车辆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并保存违规发生时的图片和视频证据。”南宁市智慧城市管理信息中心主任陈华说。
近能细微观对错、远可张眼辨是非,依托“慧眼”等科技手段,精细治污在我市污染防治攻坚的战场上渐渐铺开。
在城市街区,39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实现网格化监测全覆盖;在秸秆禁烧区,123个视频监控点让火点“有迹可循”;在重点排污企业,24小时在线监控系统,为蓝天筑牢穹顶屏障。
广西华宏沙井混凝土有限公司过去一直是制污“大户”,因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我市鼓励和支持该公司开展降尘技术改造。
如今记者再到该企业走访,能看到厂区实行全封闭储存,定期进行喷淋降尘,进出车辆一一排队“洗澡”。近年来,全市35家混凝土生产企业投入的环保技改资金达到6970万元。
治污如何还能更精细?明确对象,久久为功!为解决餐饮油烟污染问题,我市组织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整治行动,将露天烧烤纳入整治范围;要解决烟花爆竹燃放这一污染源,我市科学划定市区烟花爆竹燃放区、限放区;想破解秋季大气污染防治难题,我市狠狠抓住臭氧这个“牛鼻子”,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举措愈细、成效愈显。
蓝天保卫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绝非一蹴而就,南宁市将沿着既定路线,精准发力,使“南宁蓝”常驻天空,让“蓝天幸福感”常在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