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文创产品
谭湘光热情介绍壮锦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陈蕾/文 赖有光/图
“我想筹建一座壮锦博物馆,让壮乡的年轻人了解壮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谈起今后的计划,65岁的谭湘光毫不掩饰内心的期待与激动之情。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织锦工艺大师、广西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一直奔波在传承民族技艺的道路上,她始终相信,行行出状元,而要做好一件事情,唯有坚持。
潜心学习磨炼织锦技艺
耳环、围巾、手提包、杯垫……一件件精美的时尚单品点缀着桌面,而它们的共同点便是运用了传统的壮锦元素。壮锦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
“壮锦图案大多选取生活中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这些都是我们根据传统纹样研发的文创产品。”但凡出席文化交流活动,谭湘光总会不厌其烦地向好奇的观众介绍壮锦,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古老的壮锦同样可以很现代。
“非遗+文创”是近年来助力非遗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路径,但对于谭湘光而言,最初接触和学习壮锦技艺,仅仅是为了谋生。
1970年,尚未成年的谭湘光便经历了因贫辍学、父母去世的人生困境,幸而遇见了在宾阳织锦工艺厂专门研究传承壮锦艺术的梁树英老师,不仅向她悉心传授织锦技艺,还推荐她到宾阳织锦工艺厂当学徒。
得益于梁树英老师的传帮带,谭湘光很快便掌握了壮锦纺纱、设计图样、织锦生产的一条龙工艺,更因其勤奋好学、乐于吃苦的品质,29岁便担任织锦厂厂长,并以创新的生产工艺理念,快速提升织锦厂的生产实力。
持之以恒走好传承之路
彼时,当地的壮族人更习惯将壮锦称为“土锦”,代表自产自用的意思。
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织锦厂厂长,谭湘光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门心思想让“土锦”登上更大的舞台。
在谭湘光的带领下,织锦厂开发了具有民族代表性纹样的系列产品,其设计的工艺品不仅成为当地政府单位订购的涉外礼品,更于1995年被选送北京,作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会议文件袋。
对于谭湘光而言,织锦是一门寂寞的工作,它不仅磨炼手艺人坚定的意志,也锻炼每一个织造者持之以恒的顽强信心。2002年,退休后的谭湘光被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返聘,从事抢救濒临失传的壮锦非物质民族服装工艺。
同年,谭湘光在宾阳县开办一个小型民间织锦作坊——“湘光织锦坊”,开始在当地义务传授壮锦织艺,并为学徒免费提供竹笼织机,一方面为当地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则让壮锦织艺得以传承。
坚定信念发扬民族工艺
时代在变,谭湘光初心不改,从未间断过对壮锦的研究与创新,她与徒弟们共同创作的壮锦作品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2004年,宽3米、高4米的巨幅壮锦壁挂——“双凤朝花”亮相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专题馆,受到东盟各国客商青睐。
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大壮锦满载广西人民的诚挚问候和美好祝福,亮相香港将军澳中心。
2018年,织锦《锦衣华服》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2019年,在国庆70周年庆典活动中,“壮美广西”彩车演员们身着系列民族服装,展示广西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
为了让传统的民族技艺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近年来,谭湘光还相继与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打造织锦技艺培训基地,成立“谭湘光大师工作室”的方式,积极引导年轻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挥创意,开发出具有民族元素和时尚设计相结合的壮锦产品。
“以前壮锦只能做成背带巾、头巾等简单的生活物品,现在我们不仅有便宜实用的文创产品,还有精美高档的艺术品。”谭湘光说,未来她还想筹建一座壮锦博物馆,好好讲一讲壮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