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城港市脱贫攻坚成就之港口区
临港工业拓渠道 百企扶村助脱贫
港口区渔光互补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林 强/摄
港口区利用辖区工业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 洪许艳/摄
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郭 琰/摄
港口区红衣花生产业种植基地。
海红米秋收现场。 王怡凯/摄
港口区积极打造“5+2”扶贫特色产业。图为红沙万亩蚝排养殖基地。
大蚝喜获丰收。 陈小川/摄
五黑鸡助农增收。
港口区借力临港工业企业促脱贫谋发展。图为临港工业园区。 林 强/摄
韦庆禄 骆振华/文
港口区是防城港市主城区,南濒北部湾,东邻粤港澳,西与越南隔海相望,是内地进出东盟各国重要的中转基地和祖国大西南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自治区和防城港市重大项目的布局地,构建了以钢铁、有色金属、粮油、能源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临港大工业格局。
“十三五”期间,港口区共有3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48户4058人。这些年,港口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防城港市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战。该区立足临港工业经济基础,找准“农村所需”、“群众所盼”与“企业所长”的结合点,动员组织驻地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通过解决就业、实施项目、电商服务、捐资助学等多种途径,常态化开展“百企助村·村企共建”活动,助力构建社会“大扶贫”格局。经过上下不懈努力、奋力攻坚,2016年底该区3个贫困村顺利摘帽,2019年底该区贫困发生率降为0.04%,按时按量完成各项脱贫攻坚任务。
1 加码就业服务 促进持续增收
落实政策稳就业。该区实施系列就业帮扶政策,重点推动稳岗补贴、交通补贴、农民工就业困难补贴、创业补贴、创业园房租补贴等政策落实,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吸纳城乡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就业,切实帮助减轻农民工和企业负担。
目前,该区共发放2020年2月至6月期间赴广西区外务工或在当地扶贫车间、企业稳定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岗补贴870人190多万元及交通补贴1.98万元,极大保障了建档立卡群众就业的连续性、稳定性。
对接供需促就业。该区立足沿海临港的区位优势和工业优势,结合辖区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众多且贫困劳动力学历技能普遍不高等特点,通过网上发布、宣传栏张贴等方式发布招聘信息和企业复工信息,为城乡人员求职提供便捷就业服务,全力做好劳动力供需服务对接。通过采取 “一对一”岗位推荐及大力引导用工单位优先聘用贫困务工人员等措施,积极推动用人单位与贫困求职者之间匹配对接,落实转移就业。
近年来,辖区内的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就业近4000人,人均月增收近4000元,年增收3.84万元以上。
开发岗位增就业。港口区按照“围绕产业、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布局合理”的原则,加大扶贫车间、扶贫工场、就业驿站认定,共认定扶贫车间4家、扶贫工场17间、就业驿站6家,提供服务员、送货员、养殖员、捕捞工等不同岗位10余种,不断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吸纳力度,目前共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力就业102人。
同时,该区还按照“区级统筹、镇(街)开发,就地就近、方便群众”的原则,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结合实际开发乡村环境卫生清扫员、村务协管员、社区治安协理员等工作岗位,安置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48个,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问题。
截至目前,港口区10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劳动力就业率达100%,有力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持续稳定。
2“输血”变“造血” 激发内生动力
港口区是防城港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战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植物油生产基地、最大的磷化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祖国西部的新能源基地。近年来,港口区加大扶贫就业服务,用好临港工业的转移就业带动作用,通过多举措鼓励当地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着力解决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增加贫困户稳定收入。
截至今年9月,港口区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001人(其中外出务工1708人),外出务工人数比2019年1525人增长12.2%。仅在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就有近1000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此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是自2016年起连续三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钢铁企业。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就业扶贫一直是该公司助推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将扶贫由“输血”变“造血”,建立帮扶制度,扎实开展针对性扶贫,积极帮助当地贫困员工脱贫,甚至定期深入百色市、河池市等开展就业扶贫招聘会,解决了多地贫困户“就业难”问题。
3 强化工业反哺 脱贫实现共赢
张振满是港口区企沙镇赤沙村人,因家庭人口多,妻子体弱,家庭经济状况一直较差。在政府的帮扶下,夫妇俩分别到附近的钢铁基地和中华电力企业上班,现在两人每月收入加起来近6000元。村里还有不少贫困户与张振满家一样,在政府的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下,有了稳定的工作,甩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安稳日子。
近些年来,港口区委、政府利用临港企业落户建设需要生活服务配套和用工的时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活“生活服务”和“用人”文章,助力扶贫和港口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今年6月底,防城港人民期盼多年的钢铁基地项目正式点火投产。该项目的投产,意味着将带来密集的物流、人流,意味着需要极大丰富的配套服务。
紧邻钢铁基地的赤沙村则依规利用本村土地的“边角料”,建设了一个集吃、住、玩、商于一体的综合扶贫基地。据悉,赤沙村还计划与相关企业联营建设一个完整的冷链配送车间和一个农贸市场。“在钢铁基地生活、工作的人很多,每天需要大量的鱼、肉、蛋、蔬菜和瓜果等。”企沙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不但能满足厂区人员的生活需求,还能提供不少就业岗位,以此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
光坡镇是港口区重大企业落户最多的乡镇之一。其中,防城港核电项目的承建企业与维护企业都驻扎在光坡镇,早在脱贫攻坚战初期,该镇在港口区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做足了“借企扶贫”文章。 2016年,专门服务防城港核电项目的两家团体餐饮企业钦州市大海猫酒店和武汉华工后勤管理有限公司进驻光坡镇。两家企业听说光坡镇精准扶贫任务较重便主动参与全镇精准扶贫户脱贫摘帽攻坚。“社会责任履行越好,企业发展就越快。企业利润来源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就是回报社会最好的体现。”两家企业领导想法高度一致。作为全国连锁团餐企业的武汉华工没有从其他城市抽调熟练工,而是不惜花费资金,按照技术等级的标准和要求培训当地贫困群众,让他们掌握餐饮技术顺利上岗。光坡村38岁的贫困户黄再厚,2016年进入饭堂做厨师。“我每月有4500元工资,除去日常开支,还有不少节余。”满脸憨笑的黄再厚袒露心声,“摘掉了穷帽子,我脸上也有了光彩。”
企业多了,人气旺了。光坡镇进一步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的“光坡鸡”产业,鼓励贫苦户在内的农户养殖,并协调配送给驻镇的企业饭堂,为农民开拓增收渠道。此外,该镇还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满足周边企业员工需求,在活跃旅游市场的同时,又促进农民增收。这些举措全面阐释了企业反哺农业农村、促进脱贫攻坚的新时代内涵。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港口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