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连心桥 推开致富门 ——广西资源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记
来源:广西日报  |  2020-09-28 09:20:21

  本报记者 李 耿 通讯员 蔡立松 曾治云

  位于桂北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资源县,曾经贫困村占比56.8%,贫困发生率为16.03%,贫困户居住分散,致贫原因多,精准帮扶需求度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在干部与贫困户结对“攀穷亲、找穷根、摘穷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动作用,有针对性地因人施策,组建党员互帮“微团队”,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和优秀基层干部,先后实现43个贫困村、7855户2.99万人脱贫摘帽,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21%,今年将实现全县47个贫困村7975户3.02万人全部脱贫摘帽。

  A  结亲帮扶 扶贫政策量体裁衣

  “既然结了亲,就要扎扎实实地帮助他们成功脱贫。”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但资源县的91个单位5436名帮扶干部用实践证明了7436户贫困户“穷在深山有亲帮”。

  县处级干部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科级干部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股级干部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和党员干部另加1户贫困户。该县按照“4321+”的结对帮扶原则,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户以“私人订制”的模式落实住房、医疗、教育、产业发展等帮扶政策,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林下经济产业。

  “以前村里的贫困户抱着等靠要的思想,不敢干、不会干甚至不肯干,如今有驻村工作组和帮扶人出谋划策,加上以奖代补产业激励政策,大家都干劲十足。”高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德雄看着村里的变化深有体会地说。现在,村里修通了道路,发展了致富产业,全村24户贫困户全部搞起了生猪养殖。

  据统计,资源县实施“4321+”结对帮扶以来,帮扶干部走访贫困户32万余人次,解决困难、问题6.8万余件,脱贫效果明显。

  B 党群互助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我是党员,我承诺要认真学习养殖技术,争取早日脱贫。今后把养殖技术传授给其他贫困户,帮助他们致富。”这是梅溪镇胡家田村村民张前柱曾经作为合作社里唯一贫困党员所做的承诺。

  张前柱所在的胡家田村亚冷水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1名非贫困党员+N名致富能人+1名贫困党员”方式组成的“1+N+1”的党群互助“小细胞”。通过以小额贷款入股获得的分红和在合作社务工收入,张前柱已实现脱贫摘帽,正为完成自己的带富承诺而努力。

  通过“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支部+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党群互助“小细胞”真正实现了党的建设阵地和扶贫阵地有效对接,在脱贫帮扶、产业发展、调处矛盾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小细胞”结对帮扶中,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守村有责”,实行包村、包片负责制,党员按照自己的特长组织有经济实力的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组成产业发展微型团队,明确帮扶者、被帮扶对象、帮扶内容,并开展“双亮双诺双落实”活动,集中公示每名党员的承诺书。

  由于有了党员的带动,互助“小细胞”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截至目前,该县通过“1+N+1”党群互助“小细胞”带动贫困户发展各类种养产业项目120余个,不仅加快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型,还有效避免了“扶懒”情况的发生。

  C  先锋引领 培育党员致富达人

  为推动党建与脱贫工作互促双赢,增强农村党员的责任感和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资源县实施一系列“党建+”帮扶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党建+引领”培育脱贫“领头羊”。该县把农村优秀青年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为了将全县74个村党支部班子树立成脱贫攻坚战中的一面旗帜,该县着重把带动能力强、有知识、有技能、有发展经验的年轻优秀党员选进村两委班子,并为贫困村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大学生扶贫专干等,使村级党组织的带动引领作用在精准扶贫一线得到充分发挥。

  各驻村工作组在推进精准扶贫中,因地制宜实施“党员示范基地”“党员样板产业”“党员创新项目”等系列工程,培养了陈德贵、刘洪均、于秋长、邹定友等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

  “党建+资金”为群众解忧。与此同时,资源县将行政村办公经费从每年1.6万元增加到每年3万元,并安排5万元专项服务群众经费,用于解决群众急需、急盼解决的问题。

  为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该县还提高村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收入,全额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正、副职工资增加800元/月,半额村干增加400元/月;全县所有村干还可享受县财政购买的保险等福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更好地发挥先锋引领作用。

编辑:唐志强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