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天韵 实习生 黄韵彤 陈思萌 文/图
说起水塔脚,不同年代的人对它有着不同的情感,它曾是南宁历史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如今,南宁启动“三街两巷”二期改造工程,水塔脚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关注。
1 “最高台”,水塔的地基
一个金秋的周末,南宁新华街人来人往,繁华依旧。新华街拐角处,83岁的水塔脚,被围在铁栅栏里,周边是一些已被拆除的旧民房、店铺零乱的断壁残垣。老水塔仍然挺立在蓝天白云下,仿佛诉说着悠悠往事。
不少老南宁人提起水塔脚,知道水塔脚下喧嚣市井的烟火气,知道它是老南宁人心目中的“埃菲尔铁塔”,更知道它是老南宁人心目中的“乡愁”,却鲜少人知道,它是一座建立在南宁历史遗址——“最高台”上的水塔。
据《南宁府志》记载:“最高台在城西北,地势突兀,俯视一城。传系梯云阁旧址。明同知张贯改建,更名兵备,徐涌增修,有记。”最高台由明代南宁府同知正五品文官张贯建造,上有亭台楼。登此最高处,邕江、象岭一览无余。被贬谪南宁的明朝御史董传策曾多次登高望远,留下传诵至今的诗作:“重阳又上最高台,游子他乡几度来。万里未逢秋菊放,一樽聊对五云开。青峰阵里孤亭矗,白鹭洲前二水回。漫倚西风怀百感,故人今日暂追陪。”字里行间,依稀能窥见最高台昔年的游人登高望远、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盛况。
70多岁的陈建昭老人,曾从事经济工作,在水塔脚附近生活工作了40余年,退休后大部分精力放在南宁史料整理工作上。提及水塔脚,陈建昭如同推开了记忆闸门: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修建“宋城”,就围绕最高台筑成。清宣统年间,在城内紧贴着西北城墙的墙根被人们踩出一条泥路,十分狭窄,靠近水塔脚那段因摆卖鸡鸭而得其名“卖鸡巷”。后来小路越踩越长,人们便将“卖鸡巷”取名“新沙街”。1931年,“新沙街”改名“新华街”,从此延用至今。“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房产局大院(新华书店对面)搞基建,还挖出城墙基石呢。”
1934年,广西省政府拨款在最高台上建了这座半球形储水罐,1937年开始供水。
“这座大水塔,还是洋家伙,”陈建昭回忆道,这全钢结构、塔高35.1米、容积300立方米的水塔,是南宁自来水厂向香港德国西门子洋行订购的。水塔一建立,就解决了民生路、兴宁路、解放路和当阳街一带万余人的供水问题。久而久之,南宁人习惯将新华街水塔所在地称作“水塔脚”。从此,“水塔脚”成为南宁人心目中的乡愁。
“建立在最高台的水塔,和当时的望火楼算是南宁最高建筑了。民间曾流行一句比喻小孩子快长快大的口头禅:阿弟嘅头高过望火楼,阿弟嘅脚长过水塔脚。”陈建昭对儿时的往事仍记得很清楚。
“那时南宁很小,在市中心每个角落都能一眼看到这座高高的黑家伙,因此水塔就成为市民们各种方位的比照物,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只要迷路就找高高的水塔,准没错。”
“小时我和小伙伴们攀爬过,爬到七八个台阶就两腿打摆子,”陈建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满脸褶子都是笑意,“那时小小的我,看着高高的水塔,犯愁地想,这大家伙万一漏水怎么办?这么高的地方怎么上去修补啊?”
“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水塔好像是身边的一样东西。见时不觉得,离开了似乎身边少了一样东西。”相伴着水塔几十年的陈建昭搬离时有些不舍。
从小在南宁长大、现在外地读大学的“90后”女生刘彦均,正利用假期带北方同学来水塔脚参观老水塔,“很久没回来了,变化真大呀。”刘彦均小时候住在星湖路,“妈妈常带我来这里讲水塔脚的故事。”水塔脚在老南宁人心里像是收藏品,时不时拿出来向后辈们炫耀炫耀。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在南宁人平日生活中占重要之地的水塔走入了历史,于1965年停止使用。
2 烟火气,水塔脚的市井
如果要问南宁人哪条街道最能反映老百姓的市井生活,那一定非水塔脚莫属。大凡老南宁人聊起水塔脚,无一不眉飞色舞。
记者在新华街随意采访市民,都是对水塔脚满满的记忆。正逢周末,离水塔脚几步之遥的清真饭店人满为患。60多岁的梁姓老人告诉记者说:“我打小就在水塔脚这一带长大,尽管搬走数年了,但会时不时回来尝尝清真米粉的纯正味道,感觉记忆又回来了。”他说,那时的时光过得很慢,邻居相处也很亲,“像个大家庭”。年幼的他不谙世事艰难,常常挑个水半天都回不了家。那时水站在他和小伙伴眼里是开心乐园,累了渴了,舀起桶里的凉水往嘴里灌。“水塔脚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仍相约在水塔脚,或闲谈人生,或互诉情深。“当时的民生路建了许多电影院,民族电影院、中华电影院、红星电影院、朝阳剧院……”谈到电影,40来岁的民生街道办主任李玉玲眼里放光:“小时候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去朝阳剧场、中华电影院看戏看电影,那真是幸福时刻。”她至今还记得当时放电影的盛况,“一有新的电影上映,民生路就像过节一样,黑压压挤满了来看电影的人。”
相对电影,李玉玲对水塔脚的美食更是记忆犹新,不假思索就扳着手指数起来:裹上一层黄豆粉的马打滚、新生园冰室的沙琪玛和冰水,“对!还有改革开放初期金狮巷的面包店。”李玉玲吧嗒着嘴,仿佛空气中弥漫着面包醇厚的香味。她说:“现在啥好吃的都能吃到,但是水塔脚的烟火气真的让人难以忘却。”
“如果说文化遗产和文物是一座城市的骨架,那历史建筑就是这座城市的血肉。”提起水塔脚新华街,“整条街每一座建筑,都有历史的印记和特有的故事。”陈建昭如数家珍地说起来:与老水塔相邻的清真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在三坊街创建。康熙年间(1717年)改建于现址,并经多次修葺重建。“记得小时候,回族人在这儿办婚嫁丧葬,隆重仪式常常引起市民的围观。”
南宁还有一些与水塔脚有关的历史人文趣事,同样承载着南宁水塔脚记忆。清末邕宁一等邮局、民初的广西邮务管理局都分布在水塔脚新华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市最大的报刊门市部、最早的集邮市场也集中在这里,曾经是南宁人独有的记忆。“拾级而上至邮局门口,聚集了一拨又一拨集邮爱好者,天天门庭若市。”
“水塔脚旁的中医院是藏龙卧虎的好地方。”陈建昭回忆起当年红极一时的黄道存、曹思秋、陈鲁伍、罗皇中等老中医,“他们的名字在南宁人心目中如雷贯耳,拿现代话来说,就是圈粉无数,人走到哪求医的人追到哪,比现在的追星族厉害多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南宁老城区保存下来的历史遗存已凤毛麟角,水塔脚一带尚有迹可循。为了保留住这些珍贵的城市印迹,南宁市政府启动“老南宁·三街两巷”项目,未来的水塔脚将“蝶变”成水塔广场。
3 变身,重现水塔脚风采
在水塔脚周边推土机的轰隆隆声中,记者目之所及,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通向当阳街的沿街铺面,正在进行翻新,穿衣戴帽,透过纵横交错的架子,一座富有民国式韵味的岭南风格骑楼已初见雏形:青砖、青瓦、清水墙、青石地面……
在“老南宁·三街两巷”项目办公室,记者在规划图上看到,东至朝阳路、南至民族大道——江北大道、西至水街、北至人民中路的围合区域,总面积为38.5公顷。其中,“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12.7公顷。“这次调整的重点是民生路、当阳街、民族大道、兴宁路所围合的核心片区。明年初,民生路南侧片区、水塔脚片区和解放路片区将以青砖黛瓦的明代建筑风格展现,改造为复古的建筑群,打造成老南宁特色文化的历史体验街区、南宁市文化旅游新名片,进一步壮大当地旅游产业,惠及更多百姓。”项目建筑规划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水塔脚作为老南宁的历史文化符号,它的变化就是南宁变化的缩影。政府能重视并好好利用起来,将历史文化价值最大化,是深得民心的。”陈建昭欣慰地告诉记者,他心里有个愿望,盼着水塔脚能重现繁华。
如今,老水塔即将迎来新生,重新焕发活力,再次见证南宁这片崛起的发展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