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美山水”用活文化“调色板”——广西桂林文旅融合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观察
新华社南宁11月20日电题:“最美山水”用活文化“调色板”——广西桂林文旅融合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念、徐海涛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在广西桂林市,以自然为底、文化为魂,宜人的山水风光与诗意的历史文化碰撞,不仅装点着游人的记忆空间,也激发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活力。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程中,当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一城文化满城绿”的风韵不断彰显,让诗意更浓,远方如家。
11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桂林市独秀峰·王城景区。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程中,当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一城文化满城绿”的风韵不断彰显,让诗意更浓,远方如家。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11月20日,游客在桂林市独秀峰·王城景区内观看摩崖石刻。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程中,当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一城文化满城绿”的风韵不断彰显,让诗意更浓,远方如家。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重现经典让历史“活”起来
立冬后的桂北渐增凉意,农妇丁秀珍在家门口仍能遇到外地游客,她家所在的兴安县严关镇江西坪村紧靠灵渠,清澈河水环村而过。村庄民居古色古香,古樟树掩映着青石灰瓦,新修的“三米驿站”古街再现着昔日灵渠码头商贸繁荣的景象。
跨越2000多年的灵渠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历史遗存。在灵渠沿线,近年结合历史、人文打造起的文旅项目,让这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活”起来,河段经过修缮陆续复航,绿道串联起的“灵渠人家”旅游线路成为游客追捧的新热点。
行走在桂林可以看到,众多历史文化经典正散发着新活力。独秀峰下的明代靖江王城古韵尽显,“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的名楼胜景重现,“老桂林街巷标本”正阳路东西巷经过打造,还原明清历史风貌,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在灵川县大圩镇,被誉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的大圩古镇将历史文化、古建筑文化、商埠文化等人文资源进一步融合,沿岸青石板街老式作坊、店面林立,年接待游客达120多万人次,旅游消费逾10亿元。在古镇周边的村庄,旅游收入成为村民收入的支撑,同时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余万元。
山水间的历史文化再现,得益于保护工作的跟进。据介绍,2014年以来,桂林大力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对“散珠碎玉”的历史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加大研究和文化精品打造力度,并成立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开展桂林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整理发掘了9大类12个专题历史文化资源名录。这些宝贵资源逐步在文旅一体战略中显现出重要价值。
11月20日,游客在桂林市东西巷逍遥楼上参观游览。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程中,当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一城文化满城绿”的风韵不断彰显,让诗意更浓,远方如家。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位于桂林兴安县的灵渠(11月1日无人机拍摄)。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程中,当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一城文化满城绿”的风韵不断彰显,让诗意更浓,远方如家。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挖掘民俗资源展“全景”桂林
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轻轻一哼,一曲刘三姐山歌激荡起许多人记忆的涟漪。每当傍晚,阳朔县田园路附近车流人流便密集起来,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山峰隐现、水镜倒影,山水剧场《印象·刘三姐》让人沉醉。
作为国内山水生态实景演艺项目典范,《印象·刘三姐》以桂林山水资源与广西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将文化和旅游紧紧相融,自2004年正式公演以来,每年演出500多场次,几乎场场满座。
“以前游客主要是白天坐船看山水,有了《印象·刘三姐》,现在晚上也热热闹闹。”阳朔县阳朔镇木山村村民徐全光白天务农,晚上参与《印象·刘三姐》演出,至今已10多年。融合了文化元素的旅游项目带富了这个漓江边的村庄,“村里田地少,大部分家庭都参与演出活动,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
“桂林有山水,更有文化。”经典影片《刘三姐》里“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已年过七旬,提到漓江的山水与文化热情不减。
“刘三姐现象”是桂林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生动案例。桂林不断挖掘民族民俗文化,打造出一批精品文化演艺项目,“演艺之都”的新名片日趋闪亮。
在桂林走访,记者看到,整合民族民俗文化元素的特色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当地将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和包装,村民们带来的梯田耕作、红瑶长发舞等项目,让人流连忘返。目前,桂林全市已有阳朔、龙胜、兴安等6个县(市、区)荣获“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称号。
11月20日,游客在桂林市东西巷的状元廊景区内拍照。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程中,当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一城文化满城绿”的风韵不断彰显,让诗意更浓,远方如家。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11月20日,游客在桂林市独秀峰·王城景区内聆听导游讲解。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程中,当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一城文化满城绿”的风韵不断彰显,让诗意更浓,远方如家。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旅游+”助推产业融合升级
当前,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桂林文旅融合的文化“调色板”越用越活,红色文化、节庆文化、体育文化、康养文化,各类文旅融合项目在“旅游+”业态下日渐红火,推动当地产业提质升级,文旅资源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据统计,今年以来,以各种形式到桂北参加“游动湘江、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翻越老山界、走好长征路”等红色主题活动的人员逾100万人次,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自今年9月开馆(园)以来,接待游客已超过30万人次。
与此同时,“旅游+节庆”等业态也带动着桂林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在许多县都有特色节庆,比如阳朔渔火节、恭城桃花节等,我们本地也有美食节,既吸引客流,又有利于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漓江流域“最后一村”南佛村党支部书记黎长发说。
在康养、体育方面,会仙湿地度假小镇等一批投资100亿元以上的健康旅游项目落地实施,桂林国际智慧健康旅游产业园获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形成“医养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举办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桂林国际马拉松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旅游+体育”硕果累累。
着眼于“旅游+”,桂林实现了文化、旅游“1+1>2”的效果,产业不断融合升级。统计显示,2018年桂林实施文化旅游重大项目110项,总投资1260亿元,全年接待游客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消费首次超过1300亿元,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今年预计接待游客量将超1.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700亿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