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示: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湘江战役后建起了多座红军烈士陵园,每年都有很多红军后人前来悼念。在离兴安县城60公里外的华江瑶族乡水埠塘村,一处葬着10余名战士的红军墓却鲜有人知。六洞河静静地从墓前流过,中间一条羊肠小道沿河绵延展开。
中新网桂林9月29日电 (爱国情 奋斗者)题: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一座红军墓四代人守护
作者:欧惠兰
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湘江战役后建起了多座红军烈士陵园,每年都有很多红军后人前来悼念。在离兴安县城60公里外的华江瑶族乡水埠塘村,一处葬着10余名战士的红军墓却鲜有人知。六洞河静静地从墓前流过,中间一条羊肠小道沿河绵延展开。
“红军伯伯、红军叔叔,我又来看你们了,带着儿子、孙子和重孙一起来的……”近日,在位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水埠塘村一个山脚下的红军烈士墓前,近97岁高龄的赵良英老奶奶如往常一样,带着儿子、孙子和曾孙前来祭扫这座熟悉的红军墓,在孙子的搀扶下,她轻轻抚摸着墓碑上的五角星,与红军烈士隔空如亲人般述说着。
2019年,广西桂林兴安县全面开展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和纪念设施建设工作,对战壕、掩体、弹坑、红军殉难处等战斗遗迹修缮保护。挖掘传承红军长征精神,让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近日,在水埠塘村,记者见到了这座修缮后的红军墓。
1934年12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向西进入越城岭山区,途径华江水埠塘村,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红军后卫部队在这里阻击追击的国民党桂军,部分指战员牺牲。战斗结束后,该村瑶族群众趁夜把牺牲的十余名红军遗体收拢到一起就地掩埋,并在坟前立石标记。
赵良英诉说着红军的故事,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战争岁月,“当时红军来华江,想找一个本地人给他们带路,我父亲胆量大,带着红军从华江水埠塘村出发,过平头山,到千家寺,再到苞岭,翻越大风坳……,红军还给父亲一匹布,让他带回来做衣服。”说起当年红军经过华江的故事,近97岁高龄的赵良英都能娓娓道来。她说,小时候家里穷,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让我们农民吃饱了饭,我们村民深怀感激。现在我们生活好了,就更应该记住红军的好。在她的印象里,红军部队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部队。
赵良英说,后来红军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阻击,不少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待敌人离开后,赵良英家人和村民一起,趁夜把十余名红军的遗骸聚到一起就地掩埋,并在坟前放上一块石头以作标记,方便以后找寻。1966年,为了纪念红军,赵良英凭借回忆,带着工作组与村民一道找到了红军墓,并将之迁移到现在的墓地。大家用混凝土砌筑,设置石墓石碑。
从为红军墓立碑至今,赵良英及家人成为了红军守陵人。解放后,赵良英还当过几年妇女队长,工作之余,她依旧时常给身边的人讲述红军在水埠塘村留下的故事,在水埠塘村,村里人基本上都听过赵良英讲红军故事。如今赵良英已近百岁,不方便走动时,就叫孙子背着她去给红军扫墓。现在,赵良英把家里的这一传统交给了儿子李桂达和孙子李毅。
如今李毅是兴安县公安局湘漓派出所所长,他年少时常跟着奶奶和爷爷去祭扫红军墓,如今逢年过节回来也经常带着儿子,和父亲一同去祭扫。他说不只他们家,村里很多人也都自发去祭扫红军墓,我们都把祭扫红军墓当成一种日常的习惯。现在生活好了,从父辈口口相传,知道红军长征的时候,有红军牺牲长眠在这里,所以想让后辈记住这段历史,我们也常和孩子讲,以前有很多小红军也就十七八岁,他们有一种信仰跟着党走,也是培养小朋友吃苦耐劳,和一种坚定的信念。
红军为了追求胜利,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在他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一直都激励着他,能够不怕困难,遇到困难寻求突破,这是对李毅最大的启发。
光阴荏苒,当年红军与瑶民的那段故事依然清晰地刻印在赵良英的脑海中,红军精神也在赵良英的身体力行下一代代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