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消息(温国祥 通讯员 祝有慧 韦亚婷):“他很能吃苦,太拼命了!”近日,提起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上蒙村的陆文球,附近的村民都敬佩地说。陆文球不等不靠、勤劳苦干、脱贫致富的故事激励村里很多人。
陆文球在菜园中摘苦瓜 供图 凌云县委宣传部
重重困难,击不倒他坚强的毅力
从前,家境贫寒的陆文球家中只有一亩多水田,每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第二季种上白菜,种好了拿到市场上去卖钱来维持生计。因没有技术,种菜收成不好,陆文球的收入并不高。靠着这一亩三分地,陆文球一家只能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经常忍饥挨饿。
2005年,陆文球携妻子到广东打工,可才刚过去几个月,便接到父亲生病,小孩无人照顾的消息,夫妻俩无奈只能辞工返乡。
没有了工资收入,陆文球便重操旧业种起了蔬菜,可田地少、缺乏技术,蔬菜产量少,他的收入自然不多;闲暇时,他会去打零工挣点“外快”,但一年最多挣两千块,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老父亲犯过两次急性胃出血,医疗费几乎掏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学,这一切使陆文球一家的日子过得越发艰难。2015年,陆文球家在精准识别中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7月,大女儿陆春丽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走进家门,陆文球一家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被钦州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录取,忧的是女儿的学费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不管多苦、多累,我也要让孩子上大学,走出大山。”陆文球说。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到陆文球家中探访,帮助陆春丽申请各项补助。政府的扶贫政策给陆文球一家带来了希望,但陆文球依然决定依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
穷则思变,他亲手摘掉“穷帽”
经过筹划,陆文球把屋前屋后的闲置地全部开垦成了菜地。为了保证蔬菜的品质,陆文球起早贪黑,精心打理自家的菜地。新鲜的蔬菜让陆文球有不少回头客,往往刚拿到市场摆卖,就销售一空。
经过观察,陆文球发现外出务工的村民家里的土地大多都闲置着。“地里都长满了杂草,不如把这些地租下来种菜,让村民能有点租金收入。”他跟村“两委”说了自己的想法。
说干就干,陆文球把种植规模从原来的一亩地扩大到了5亩,村里专门为陆文球请来了技术员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当初只种植四季豆,现在增加了茄子、冬瓜、甜椒、苦瓜等品种。规模扩大了,工作量就多了。每天凌晨三四点,菜地里就有了陆文球等人忙碌的身影。蔬菜产量增加后,就有商贩找陆文球进货。“要货多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忙上一宿,最多的时候一晚上可以采收700多斤蔬菜。”陆文球说。
陆文球种植的菜园 供图 凌云县委宣传部
通常,陆文球每天六点多为商贩送货,随后将部分蔬菜运到市场自己摆卖,午休后他又要到地里管护蔬菜。披心戴月、吃苦耐劳是陆文球种植蔬菜增收的真实写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净赚三四百元,最少的时候一天也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陆文球说。通过日复一日的劳作,陆文球一年赚了4万多元,他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
绳锯木断,滴水穿石,2016年陆文球成功摘掉了“穷帽子”,成为了村里第一个种菜脱贫的“万元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陆文球成为村里的“种菜大户”,每年收入5万元以上。
陆文球在菜园里采摘茄子 供图 凌云县委宣传部
示范带动,带领乡亲一起奔小康
在陆文球的影响下,上蒙村村民纷纷种起了菜,还经常向陆文球“取经”。对此,陆文球毫无保留地跟村民分享种菜经验,甚至到菜地里手把手指导村民种菜。
上蒙村农户种菜以零散的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没有合作组织,集体收入不高。2018年,上蒙村村“两委”引导村民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村里种菜脱贫第一人的陆文球被聘为技术员,每个月可以得到4000元的工资收入。
懂技术、肯传授、勤奋肯干的陆文球配合村干部一起动员群众流转土地,然后平整土地、搭建菜棚、铺设水管、培育菜苗。在陆文球的带动下,上蒙村种植产业做得有声有色,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发展到了42亩,整个蔬菜基地的年产量约40万斤,年产值60万元,利润达10万元。村里长期聘用6名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大力推进了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
随着村民种植技术的逐渐成熟,陆文球于2019年年初辞去了技术员的工作,把自己的种植产业扩大到了7亩,预计年收入能达到8万以上。“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能靠种菜脱贫,今后我还要带动更多的群众种菜致富奔小康。”陆文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