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鲎小鲎。 方晓淦/摄
中国鲎聚集在滩涂上。 方晓淦/摄
它是为数不多的“蓝血动物”,比恐龙还要古老,如今它在快速凋零,数量只有上个世纪90年代的10%,它就是海洋生物——鲎。上个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正式宣布,中国鲎为濒危动物。中国鲎生存状况岌岌可危,但在北海却是个例外,幼鲎数量逐年增长。北海对鲎的保护措施及做法,被IUCN鲎专家组当作范例进行推广。
A 专家连续5年蹲点调研
鲎分美洲鲎、圆尾鲎、南方鲎和中国鲎4个品种,它至今已经在地球上生存4.5亿年,与它同时代的三叶虫及它的晚辈恐龙,早已成为化石,但鲎却一直繁衍生息,被称为“活化石”。在北海一带能见到的鲎,主要有圆尾鲎和中国鲎。鲎的血液是富含铜离子的血蓝蛋白,故鲎又是地球上极少数的“蓝血动物”之一。
过去数十年,由于中国鲎野外种群等相关数据的缺乏,导致IUCN红色名录中中国鲎的保护等级一直处于“数据缺乏”状态。
“中国鲎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却因缺少数据支撑导致难以被列为濒危动物,进而得不到更好保护。”鲎专家组成员林吴颖说。
她从2014年起,连续5年在北海开展中国鲎野外种群调查工作。当她踏上这片滩涂,就发现鲎正处于生存危机关头:过去25年,北部湾鲎的野外种群数量下降90%以上,而社会各界还存在“鲎很多”的盲目乐观态度。
几年来,她坚持带领几名项目官员开展调研工作,并以北海为中心,向钦州、防城港等周边地市扩大调查范围,及时将数据提供给IUCN鲎专家组。
今年6月16日,IUCN鲎专家组在第四届国际鲎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上正式宣布,中国鲎被列为濒危动物。6月20日,专家组在北海召开新闻发布会,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发布《全球鲎保护北部湾宣言》,并将每年6月20日正式确定为国际鲎保育日。
B 人工繁育幼鲎取得突破
当其他地区的中国鲎日渐式微的时候,北海地区的中国鲎仍保持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林吴颖说:“北部湾是目前全球中国鲎储备量最大、最集中的海域。”这其中,北海人工繁育幼鲎的规模化发展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海洋研究所开始研究幼鲎的人工繁育技术。2012年以来,幼鲎的年产量已经达到300万只以上,并实现人工繁育幼鲎。
“2014年以来,北海地区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放流幼鲎超过500万只,从目前情况看,增殖放流的效果比较显著,现在北海滩涂上看到的幼鲎数量比10年前有所增加。”广西海洋研究所科研业务部副部长陈瑞芳说。
据专家介绍,鲎的发育成熟期十分漫长,从在海滩边孵化之日起,需要10年左右才能发育成熟,成年鲎会迁往海中生活,直到繁殖季再爬上滩涂配对、产卵,周而复始。
近年来,该所在恢复北海地区鲎野外种群数量的同时,还为广东、福建、香港、台湾等地提供增殖放流的鲎苗,并为香港的高校提供科研用的幼鲎。
为更好地保护北海地区幼鲎的生长,该所目前已提交幼鲎放流效果追踪和幼鲎在红树林区的生态中培等两大研究项目,尽可能地保护幼鲎度过危险期。
C 各界护鲎热情高涨
从渔民识鲎到全民识鲎,从捕鲎杀鲎到爱鲎护鲎,从吃鲎“进补”到全民护鲎……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赵红旭感慨地说:“北海群众对鲎的保护意愿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2014年,该协会举行北部湾滨海湿地科考行活动,首次在北海地区招募志愿者,当时只有10多人报名。2019年再次举行科考行活动招募志愿者时,人数已超过120人。
与此同时,中国鲎保护行动得到北海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响应力度一年高过一年,短短4年内就有2万多人次签署不吃鲎消费倡导承诺书,超过100家餐厅主动加入“不吃鲎餐厅”。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不但市场上卖鲎的现象基本消失,许多餐厅还会主动截下游客擅自带回的鲎,并主动放归滩涂。
“过去5年,北海在护鲎工作、公众参与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北海率先在国内发起的‘不吃鲎餐厅’活动,已经从北海地区辐射到钦州、防城港等周边城市,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赵红旭说。
D “北海护鲎模式”成范例
大自然的回馈,就是对北海人努力的最好回报。
铁山港区川江村委会坡围底自然村,一个曾经垃圾覆满海滩的小村落,经过治理,坡尾底的海滩变得干净了,消失多年的中国鲎开始重返家园。
6月20日,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在北海大冠沙滩涂上进行的“中国鲎成鲎引入野外产卵北海地区实验”取得圆满成功,3对中国鲎在滩涂上成功抱对产卵,鲎卵成功孵化成幼鲎。这一实验结果证明,“北海是中国鲎天然的优质产卵场”。
在今年的第四届国际鲎研讨会上,北海的护鲎模式为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和保护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虽然中国鲎被列为濒危动物,但我们在北海看到了中国鲎繁衍生息的希望。”林吴颖说,“下一步,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等环保公益机构将把北海打造成爱鲎护鲎模范城市,同时与东南亚其他保护机构联合,在全国乃至亚洲推广‘北海模式’,让中国鲎得到更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