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技到家”催生脱贫“内生力”
广西日报  2019-07-03 10:12:46

  本报记者 奚振海 通讯员 刘 飞 杭 盖

  道路硬化了,太阳能路灯也装上了,更奇妙的是,村里还多了份热闹和生气。这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驻村扶贫给灌阳县共耕村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该校不忘社会服务职能,把脱贫攻坚任务作为学校党委工作重点,先后投入3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精准扶贫工作,解决了包括共耕村在内该校驻点的6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拦路虎”问题。同时,用活新发展理念,依托科技优势,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变思维鼓腰包

  “灌阳县新圩镇特产脆冠梨滞销,现向广大教职工荐购,以解村民燃眉之急……”这条由该校驻村第一书记发出的帮扶消息,立刻在网络上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热切回应,当天就卖出水果2500公斤,帮助村民增收3万余元。

  滞销的梨卖出去了,但学校开始反思更深层次的问题。“村里有好货,但是往往只是等着商家来收,销售方式单一,销售渠道落后,好东西常常烂在田间地头。”该校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们总结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痛点。

  如何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产”成为村民增收的“特产”?该校教师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为村民们寻找致富“金点子”。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村里作物生长情况,第一书记们化身驻村代言人,在网络上开“直播”,积极推介村里的无公害蔬果作物和有机农副产品。“团拼”“秒杀”等新型网络销售方式,让村里的高山雪萝卜、散养田园鸡、水晶红薯粉等供不应求。

  线上销售红火,线下持续发力。今年6月,该校成立了对口扶贫专家工作站,根据各村特点和产业布局,量身订制产业帮扶计划,实施点对点帮扶指导,并提供相应的产业帮扶基金,帮助贫困村壮大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科技下乡促发展

  作为全区唯一的航空航天类特色院校,该校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科研优势,用高新技术为贫困村解决发展难题。

  该校结对帮扶的玉溪村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水田、河流、山地、林地交错纵横,村民居住分散。村里一直想进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却苦于缺少必要的地形地貌基础数据而无从下手。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该校马上行动,依托无人机应用相关专业的技术优势,选派了专业师生队伍,携带无人机、航测相机等专业设备,用了3天时间为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进行了一次细致的“体检”。“垂直升降无人机能获得高精度的正射影像资料,可以精准计算出耕地、山地、山林、水系等各种自然资源数据,能为村集体经济的科学规划提供更直观、更清晰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校驻玉溪村第一书记刘亦凡说。

  高校帮扶,以智为先。近年来,该校还先后组织电气焊接、汽车维修、生产管理等多学科教师“送技到家”,积极开展实用型新技术培训近百次,帮助贫困村青壮年劳动力提升就业能力,助力脱贫摘帽。

  点滴温暖情满怀

  会湘村70岁的贫困户范德喜一家没有收入来源,该校驻村干部在精准识别走访中,不仅把他的实际困难详细记在手册上,平时更多留了一份心。老人腿脚不便,就常常去看望;家里缺柴少粮,就立马送上门;过冬缺少御寒衣物,积极联系师生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在该校帮助下,老人顺利拿到了国家扶贫补贴,一家人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像这样点滴汇聚的温暖,还在该校驻点的各村延续。今年六一儿童节,该校6个驻点村小学的孩子们,都收到了来自桂航师生捐赠的书包、文具盒、工具书等礼物。该校还把教育扶贫与航天文化、航天精神融合在一起,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文化活动,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脱贫举措,使该校扶贫工作走在全区高校前列。目前,该校定点帮扶的6个村中,已有4个成功甩掉了“穷帽子”。“今后,学校还将持续发挥高校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好人才在脱贫攻坚领域中的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校党委书记李幼平说。

编辑:骆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