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各民族守望相助写新篇
新华网  2019-06-26 09:36:06

  新华社南宁6月25日电题:广西:各民族守望相助写新篇

  新华社记者夏军 林凡诗

  日前,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河上,35岁的唐美宣带着队员们正进行龙舟训练,她们去年揽下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女子组龙舟赛3枚金牌后,今年又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这些队员都是同村村民,分属苗、瑶、壮和毛南4个民族。

  “我们都是一家人。”龙舟队鼓手唐美宣对记者说。

  各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书写广西民族团结发展新篇章。

  不分你我 亲如一家

  很难想象,70年前,广西很多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互不通婚,有的甚至不相往来。而今,融洽的民族关系成为广西各族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之一。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侯光祖家11口人,由5个民族组成。侯光祖的外公是壮族,外婆是苗族,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个招了侗族上门女婿,育有侯光祖兄弟,兄弟俩又分别娶了瑶族和汉族媳妇。逢年过节,“侗族酸肉,壮族糍粑,苗族油茶,这些特色食物都会摆上我们的餐桌。”侯光祖说。

  在广西,像侯光祖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

  今年端午节,在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身着各式民族服饰的群众,热火朝天地举行包粽子比赛。这是一个居住着汉、壮、维吾尔、满、瑶等20个民族的社区,各民族特色节日已成为社区共同的节日。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说:“民族感情和邻里友谊就是在各种节庆中不断增进的。”

  在环江县思恩镇陈双村,居住着毛南族、苗族和壮族群众。20多年前,苗族群众从大山深处搬迁而来,但没有受到任何排斥,壮族和毛南族乡亲教他们种稻养蚕,苗族乡亲则带着他们种砂糖橘。而今,“一村三族”的独特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3个民族群众正一起打造“毛苗瑶”特色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景点。

  携手并进 共享红利

  多年来,广西多措并举推动各民族经济取得历史性发展。

  作为瑶族的支系,一直以来,位于桂北山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红瑶受“狗不耕田,女不读书”传统观念影响,适龄女童入学率极低。上世纪80年代起,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当地专门创办“红瑶女童班”,实行寄宿制,免交一切费用,大大提高了红瑶女童入学率。红瑶第一位女大学生、第一位女老师、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干部相继从大山深处走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人均只有几分地,贫困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仫佬族村民吴增荣说,这些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大家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小洋楼,孩子不用爬山路上学了。致富门路大大拓展,贫困发生率从43%降至18%。

  东兴市江平镇,生活着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20世纪80年代,许多京族群众还是靠海产品换取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如今,京族聚居的东兴“京族三岛”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快的少数民族之一。

  开放开发 牵手世界

  位于开放前沿的广西,正在努力让所有民族搭上开放发展的“快车”。

  黔桂交界的河池市、百色市,山高路远,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一些贫困县通过创建“高铁无轨站”模式,通过开通“班次公交化、运输直达化和时刻精准化”的专线大巴与就近高铁火车站无缝相连,推动了民族地区发展升级。

  昔日封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正成为广西开放发展的前沿和窗口。位于中国“南大门”凭祥市的浦寨贸易点,多年前还是一个不通电、不通自来水、只有38口人的小村子,不到30年,常住人口增长100倍,日均进出口货物总量增长了近70倍,大量东南亚热带水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开放发展正推动民族地区与世界相连。靖西市新靖镇旧州,壮族民俗风情浓郁,传统工艺品绣球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居民制作绣球。76岁的居民黄肖琴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绣球已出口到美国、挪威、泰国等地。(完)

编辑:骆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