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消息:从贫困村到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的变化令人瞩目。6月19日,加西村第一书记黄大卫说:“加西村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发展桑蚕、油茶等产业。如今加西村产业兴旺,贫困发生率降至0.8%,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
加西村的变化正是凌云县抓党建促脱贫的一个生动剪影。近年来,凌云县坚持把抓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党建成果转化为脱贫成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加西村建设的蚕房 摄影 米糯聪
“领头雁”带动脱贫致富
在石山环绕的加西村,白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山脚下的桑园茂密浓绿,难以想象这里在2015年以前是个贫困村。
加西村党支部副书记劳守凡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带动村民发展桑蚕产业脱贫致富。全村种桑养蚕187户,桑园面积达2200亩。“如今桑蚕产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2018年全村种桑养蚕收入600多万元,村民每人每年最少都有2万元以上收入。” 黄大卫说。
加西村蚕农采摘桑叶 摄影 米儒聪
凌云县泗城镇陇照村党支部书记万崇尚说:“一人富不算富,要让乡亲们跟着富。”在10多年时间里,万崇尚从外出务工人员变成茶农,由茶农变成老板,由老板变身村支书,带动村民抱团发展茶叶产业实现增收,共帮助3个乡镇7个村3010人脱贫。
凌云县通过开展“双带双变、双培双促”活动,把农村党员骨干培养成经济能人,促进农村能人队伍建设;把农村优秀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促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目前,该县落实帮扶对象320户,其中帮扶103名党员成为经济能人,帮扶31名农民成为致富能人并培养成党员,带动972户群众共同致富。
近年来,凌云县创新扶贫工作模式,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全县110个村级党组织中,由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的48人,占比43.6%;配齐110个行政村第一书记和扶贫专干,选派288名机关单位干部驻村帮扶,让党员力量拧成一股绳,把抓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壮大发展集体经济
山高、地少、吃水全靠天……这让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的脱贫道路困难重重。2016年后龙村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直至2018年,后龙村找到一条养殖特色黑猪的致富新路子,通过发展土猪特色养殖、培育种植构树等,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10万元。
泗城镇后龙村黑猪养殖基地 摄影 米儒聪
后龙村第一书记于洋介绍,后龙村村民合作社与凌云县农投公司合作,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2018年带来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元,利用财政支持贫困村的3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凌云县凌春桂红石材加工基地,村集体年分红获得3万元。“我们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下一步要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泗城镇后龙村公共服务中心 摄影 米儒聪
维修基础设施、发放节日慰问品、奖励学习奖金等各项村政事务的支出,需要村集体经济做支撑。加西村支书劳庭铁说:“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为群众干更多实事,保障村里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村民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凌云县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决战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创新每个村“一间商铺、一片油茶园、一个养殖场、一个产业服务公司、一家龙头企业带动”的“五个一”增收渠道,实现多元化发展。2018年度全县110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万元以上,其中实现3万元以上收入的行政村有91个。
强化基层组织“主力军”建设
2017年起,凌云县将党建与脱贫攻坚同步规划、同向推进、统一考核,将全县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加大脱贫攻坚考核权重。围绕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对全县机关党员干部、村“两委”班子和农村党员进行轮训,有效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和工作人员履职创新能力和农村党员带富能力。
加西村公共服务中心新貌 摄影 米儒聪
凌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开元介绍,为解决村干部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等问题,凌云县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建设,采取定对象、定岗位、定职责、定保障、定档案“五定”措施,推行岗位专职化、报酬公薪化、管理规范化,实行全脱产工作、全天候履职。
“从今年7月1日开始,全县110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和定工干部享受职业化待遇,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形成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职业化管理体系,为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筑牢基层基础。”李开元说。
近年来,凌云县深入拓展“脱贫攻坚先锋行”活动,全面实施“茶乡旗帜工程”和基层党建“12345行动”,全面推进星级化管理,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脱贫攻坚的“大本营”,获广西三星级农村党组织五星级7个、四星级11个、三星级20个,今年又有32个农村党组织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在全市首批“乡村振兴•五旗争创”评比活动中凌云县43个村获“红旗村”。在党建引领合力攻坚下,凌云县2016年至2018年共实现8383户38204人脱贫,38个村脱贫摘帽,贫困率从25.43%降至6.21%。(文 祝有慧 编辑 林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