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继川
编者按 有了20多年坚实基础的粤桂扶贫协作,进入“十三五”尤其是2018年以来,力度更大、节奏更快、目标更明。密切的交往、精准的互动,见证着两广协力共圆小康梦的决心。
令人瞩目的是,为推动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有效开展,两省区创新性开展扶贫协作,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即日起,本报陆续推出报道以飨读者。
2018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帮助我区东兰县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设三石镇扶贫大车间和13个乡镇扶贫车间,开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已引进俊宏精密塑胶电子有限公司、汉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创汇企业入驻,吸纳300多贫困人口就业。
据介绍,我区为打牢粤桂扶贫协作的基础,在自治区层面出台13条优惠政策,对到广西33个国定贫困县新投资的广东企业,至2020年前在税收、物流、金融、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东兰、巴马、凤山3县均出台“一减免二补助三奖励”政策,即3年免收租金,搬迁费及物流费补助、产品运输费补助,发展奖励、创汇奖励、培训奖励。
去年9月,我区与深圳市签署《支持河池市加快推进“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巴马瑶族自治县政府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管委会,通过引进深圳特区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人才进行管理运作,以巴马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为核心辐射河池、百色的9个县,围绕健康食品、健康服务、健康科技三个核心业态,着重发展长寿食品、健康医养、特色医药等七大产业领域,努力打造新时代健康中国的领跑者、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杰出典范。目前一期建设完成征地1.419万亩,投资达到58.36亿元;引进企业达64家,合作项目82个,投资额451亿元;解决了450个贫困劳动力就业,销售农副产品5000多万元,受益群众5万多人,其中贫困人口9000多人。
双方共建粤桂(四会·富川)扶贫协作产业园区项目,助力富川瑶族自治县58个贫困村通过购买出租园区内标准厂房异地发展“飞地经济”,补齐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目前,通过租金收入可助力高路村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15万元;5家计划投资总额合计3亿多元的广东企业落户园区,其中1家企业吸纳200多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含贫困劳动力76名),并将生产线延伸至周边乡镇3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带动脱贫人数达900人,厂房租金收益今年可为每个贫困村集体增收3.54万元。
共同推进凤山县核桃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凤山县万寿谷集团携手深圳市龙华区建设林下养殖核桃鸡产业,作为产、运、销一体的试点培育项目,扶持生产、补贴运输、协助销售,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1.07万多份,贫困户占91%;新增就业岗位3120个,支付养殖劳务费3421万元,6915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户均增收5000元。在深圳市的大力帮扶下,凤山县建设了200个养殖小区、2000个标准化鸡舍,覆盖全县贫困村,每村每年可解决200户贫困户发展林下养殖产业的场地和40人的稳定就业问题,促进村级集体收入28万元,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超460人。
双方充分发挥广西旅游资源禀赋和广东资金、龙头企业、旅游客源优势,创新协作机制,多层级签订框架协议,推动旅游协作全域联动,先后达成“深圳共识”,结成“南宁成果”,启动“珠海快车”,发布“广州政策”,推动“肇庆行动”。2018年,广西共接待广东游客1.07亿人次,游客人次增长40%以上,10万多贫困人口吃上“旅游饭”,实现稳定增收。据了解,我区在83家景区针对广东籍游客实行门票减免政策;投入4500万元财政资金打造旅游示范点;举办2018年两广城市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协调广东省21个市旅游部门、主要旅行商、媒体参加活动,搭建乡村旅游增收脱贫平台;开通54个贫困县的15条旅游精品专线,举办16场次“乡味广西”旅游品牌推介活动,新创建4A级以上旅游景区19家、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54家;落实广东客源旅游专列和首航旅游包机;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有意愿从事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贫困群众共计800余人次。
双方把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作为粤桂扶贫协作的根本出发点,建立“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模式,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共同脱贫。都安瑶族自治县积极对接结对的深圳市宝安区,帮助安排500万元资金为深度贫困村无劳动力的625户贫困户实施“贷牛代养”产业致富项目,贫困户年均分红2640元,分红期限5年。德保县对接深圳市南山区,采取固定分红“飞地产业”模式,帮扶投资兴建粤桂桑蚕产业示范区和生态柑橘类种植示范基地,至今已直接带动9859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