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巫美桥红
两年多前,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青年蒋喜军和爱人返乡创业,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发展农业种植的经历这么曲折。
2016年6月,蒋喜军夫妇结束了临桂的餐饮生意,带着攒下的第一桶金,决定回家乡干一番事业。
新圩镇临近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小两口借当地政府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发展观光种植产业。他们在新圩镇和睦村租赁40多户村民(包括10多户贫困户)的土地共70多亩,投资70多万元,建成了酒海井大棚四季水果采摘基地,种植西瓜、草莓等四季水果及莴笋、大蒜等蔬菜。
2017年5月,夫妻俩第一批种下去的麒麟瓜眼看一周后就要上市了,突然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雨,导致70多亩西瓜全部绝收。“按照当时收购价每斤麒麟瓜2.3元,一下子40多万元都泡汤了。”创业之初就遭遇重挫,这让蒋喜军感到很大的压力。
灌阳县农业部门得知灾情后,派人实地考察基地,拨给他5万元重建经费,并给予技术指导。在政府的帮助下,蒋喜军重整旗鼓,通过补种瓜苗,当年挽回了30万元损失。
然而,2018年1月的一场雪灾,又一次差点将这对夫妇的创业热情浇灭。当时,他们在大棚内种植了70亩莴笋,当年正逢莴笋的市场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而且前一天有个老板刚跟他们订了1万公斤货,这让夫妻俩看到了翻盘的希望。他们赶紧在村里雇请了一些工人帮着收剪莴笋。然而一场冰雪灾害,一夜将他们菜地里的200多个大棚压垮了150余个。
冰冻灾害发生后,桂林市政府有关领导专程来到新圩镇蒋喜军的种植基地内,询问受损情况,鼓励其不要丧失信心。经查看发现,蔬菜受影响不大,立即为他联系客商,寻找销售渠道,以减少经济损失。
村里的男女老少听说蒋喜军家的遭遇后,也纷纷赶来帮忙除冰铲雪。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又从头开始了。”蒋喜军说,2018年夏天,他种下的麒麟瓜获得了丰收。由于新圩镇海拔高,早晚温差大,瓜的甜度高,格外新鲜。他们把瓜拉到桂林,一下就卖完了。
通过借款及种植麒麟瓜的收入,蒋喜军夫妇把基地内的竹木大棚,全部换成了钢架大棚,提高了种植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如今,蒋喜军通过向银行贷款,将种植基地扩大到200亩,按季节不同种植水果和蔬菜。3月14日,记者在蒋喜军的水果种植基地内看到,一颗颗硕大鲜红的草莓挂满田垄,不时有游人驾车来到果园采摘。据了解,自去年11月草莓成熟以来,他的种植基地已接待了上万名游客,最多的一天草莓采摘收入达到3万元。
种植基地需要大量人工,蒋喜军优先聘请村里的贫困户,多的时候每天需要三四十人,仅工资一项,每年就要支出20万元。2018年,和睦村有4名贫困户在他的带领下脱贫。
尽管创业之初屡战屡败,但这个土生土长的汉子从没放弃过对创业之路的坚持。下一步,他还打算为其种植的麒麟瓜等水果申请商标,打入高端水果市场。他计划筹建冷库、烤房,在水果种植的基础上,发展深加工,使产业发展得到延伸,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