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治理“地球之癌”全国领先
广西日报  2019-02-18 09:23:06

  84.6万公顷

  广西石漠化面积累计净减84.6万公顷,2011年以来广西石漠化土地净减39.3万公顷,治理成效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6字诀

  广西推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6字诀”,即“封”(封山育林)“造”(造林种草)“退”(退耕还林)“管”(林草管护)“沼”(沼气建设)“补”(生态补偿),让很多岩溶山地由灰变绿

  本报南宁讯 (记者/袁琳 通讯员/关健超 张雷)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不久前发布。与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净减39.3万公顷,减少20.4%,净减面积超过1/5,治理成效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全国林业部门此前已在2005年、2011年分别开展过岩溶地区第一次、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2011年第二次监测结果显示,广西石漠化面积比2005年第一次监测时净减近1/5。2018年发布的监测结果与2005年首次发布的数字相比,广西石漠化面积累计净减84.6万公顷,目前尚有约154万公顷土地处于石漠化状态。

  水土流失导致基岩裸露而丧失农业利用价值的石漠化现象,曾被称为“地球之癌”。自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历届领导多方实地调研,对症下药。林业部门尊重规律,勇于探索,逐步形成并广泛推广石漠化综合治理“6字诀”——“封”(封山育林)“造”(造林种草)“退”(退耕还林)“管”(林草管护)“沼”(沼气建设)“补”(生态补偿)。

  全区通过强力实施封山育林,配套进行沼气建设、生态补偿,桂西、桂北之前基岩裸露的“秃头石”,逐渐长了“秀发”,杂草灌木自然恢复,原生态功能日益增强。通过政策支持退耕还林、造林种草和科学管护,分布广泛的岩溶山地由灰变绿,由“不毛之地”变成“绿色银行”。

  10多年来,崇左市在岩石为主体的石山上种植黄花梨等珍贵树种。与土山相比,石山上种植的黄花梨胸径尽管稍细,但因钙质丰富,芯材却粗得多、硬得多,价值也高得多。河池市利用石漠化治理政策,整合其他涉林涉农资金,2012年以来由政府主导在石山上大规模种植核桃,现在全市11个县区都有核桃开花结果,形成绿山富民的新兴大产业。桂林、百色等地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银花”等以林草混交为代表的10多种模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在石山区发展“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平地粮、低洼桑”的立体生态农业,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当地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很快超过6000元。广西宾阳八仙岩和广西环江国家石漠公园成为全区首批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的国家石漠公园,为我区岩溶生态系统保护与区域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途径。

  数据显示,广西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速度大于生态退化速度,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起以年均1个多百分点迅速提升,已经赶上全区平均速度。

  石漠化地区复绿补齐了植被“空白”和“短板”,201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表明,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继2014-2016年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一之后,2017年继续名列前茅。

编辑:骆秋妤